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部分

現。

但是真正化石記錄與想像中的並不相同。自然界中的確存在轉型中的物種:魚石螈,它似乎是一種魚類和兩棲類之間的中間狀態;尾羽龍,一個恐龍和鳥的混合物;甚至還有南方古猿,一種經典的猿人。

但是漸進的變化呢?微小變異隨著時間流逝積聚起來?沒有。鯊魚四億年來一直是鯊魚;烏龜兩億年來一直是烏龜;蛇八千萬年來一直是蛇。事實上,化石記錄最缺乏的就是漸進序列,漸進的變化。我們擁有的最詳細的脊椎動物系列是馬的進化,正因為這個原因,幾乎所有博物館都像安大略皇家博物館一樣有一個馬的進化系列化石展。

斯蒂文·傑·古德和納歐斯·埃爾基提出了一種解釋,階段性均衡理論——我們在進化學中稱之為punky—E。物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穩定的,然後突然地,當環境發生改變時,它們迅速進化成另外的形式。90%的我希望相信斯蒂芬和納歐斯,但我剩餘的10%卻覺得他們的理論有點像文字遊戲,就像古德的“無交界磁場”科學和宗教那種和稀泥的說法,在這兒則是用難以理解的話來解釋為什麼化石記錄並不像達爾文所預測的那樣,好像起個漂亮名字就可以解決問題似的。(古德並不是第一個這麼幹的人——“適者生存”不過是一種迴圈定義罷了,因為“適者”從來就沒有明確定義,那些僥倖活下來的生物則被說成是“適者”。)

環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穩定的。二月份,多倫多的溫度經常在華氏二十度左右,大街上的雪能沒過大腿。空氣太乾燥了,面板起皮嘴唇乾裂。如果不穿上厚重的毛衣和長皮大衣,戴上圍巾和帽子,你會輕易地死於嚴寒。

六個月之後,在八月份,氣溫經常徘徊在華氏九十度左右,也有超過一百度的日子。空氣中滿載著潮氣,單單站著不動就會使你滿頭大汗。陽光十分強烈,不戴遮陽帽的話,在太陽底下站上一會兒就能使你頭暈。收音機中經常播報要求老人和心臟不好的人待在戶內的訊息。

階段性均衡理論說.環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穩定的。而在現實中,在世界上的多數地方,環境甚至幾個月內都會發生很大變化。

但是我仍然在捍衛,我們都是——所有教授進化論的人。我們把階段性均衡理論加入自己的教案,並且在天真的學生問到缺失的環節時歉意地搖搖我們的頭。

這己經不是我們第一次孤芳自賞了。在1953年,當哈諾德·烏瑞和斯坦利·米勒透過給原始湯——他們眼中的原始的地球大氣——通電合成了氨基酸之時,進化論者傲慢地不屑一顧。為什麼不呢?我們已經快要實現在瓶子中創造生命了,正在取得進化理論的全面勝利,證明生命確實是從簡單的自然過程中產生的。只要我們配製了合適的原始湯,能自我複製的生物體隨時都可能出現。

我們仍然不知道氨基酸是如何發展成能自我複製的生物的。當我們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細胞時,我們看到了達爾文做夢也想不到的東西。纖毛自身的功能是如此複雜,似乎不太可能沿著進化論所允許的一步接著一步進化而來。它那複雜的功能和結構似乎是一下子被創造出來的。

還有,以同樣的自大態度,我們也沒有理會生物化學的證據。我記得老瓊斯曾經給我看過他那本《多疑的詢問者》中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馬丁·加德納簡直想把麥克爾·貝黑撕成碎片。麥克爾·貝黑是萊赫大學的教授,《達爾文的黑匣子:生物化學對進化論的挑戰》一書的作者,他這本書提出了非常有力的創世論的證據。加德納說貝黑這個名字聽上去像是開玩笑似的“嘻嘿”,因此他的話也就不必認真對待。而且,僅僅因為我們現在不知道纖毛的進化的系列步驟,或者是形成血栓的過程,或者是人眼複雜功能的進化過程,或者是ATP驅動的細胞新陳代謝過程——並不意味著這一系列步驟不存在。

而且,我們一直在說宇宙就是應該有豐富的生命,地球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是一顆十分普通的行星,就像地球上到處存在的泥土一樣普通。

但是,在1988年,發現了首個太陽系外的行星,它圍繞著恆星HD114762公轉。當然,在那時我們並不認為它是顆行星,以為它只是一顆棕矮星。畢竟,它的質量是木星的九倍,圍繞HD114762的軌道半徑比水星圍繞太陽的軌道半徑還要小。但是在1995年,另一顆太陽系外的行星又被發現了,它的質量至少是木星的一半,並且它圍繞恆星51Pegasi的軌道半徑也相應的比水星的要小。隨後又發現了更多類似行星,但它們都來自與我們的太陽系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