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主持人:現在國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太普遍了。應該怎麼對待這些心理問題?怎樣有效地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史佔彪:一些人感到不幸福,一定程度上由於社會的分化、貧富差異帶來的心理失衡,有些無聊的人無故砸人家的玻璃、扎人家的車胎,就是因為心理不平衡。比較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不正確的比較帶來的負面結果就是嫉妒,別人的快樂成了他痛苦或者不幸福的根源。
祝卓宏:現在首要的是從青少年時期就重視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政府、學校、社會、父母都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目前我們要做的是心理學的普及教育和健康的普及教育,人只有增加自我瞭解之後,對人際關係的不正確認知、不合理的信念才能得以調整。幸福感跟人的心理狀態有很大關係。人們一定要正確看待社會,擺正心態,弱化物質上的攀比,增加心理自我調節能力,這樣才會更多地體驗到幸福感。
史佔彪:拿自殺來說,中國一年死於自殺的人數是20多萬,而青少年是主要的自殺群體。自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心理疾病,還有一些人由於應付不了社會轉型期帶來的衝突、挫折等壓力而選擇自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只關注生理健康,而忽視了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健康的防護體系非常必要,我們應該讓孩子從小就係統地學習科學的心理學知識,應該將心理學變成一門與數學、語文、物理並重的中學基礎課程。
祝卓宏:目前我們國內也在積極建立心理干預機制。有的人表面上看過得很好,其實自己卻常常焦慮,我們就透過心理學的方法,幫助他克服心理問題,在認知上調整,在精神上疏導,在行動上矯正,增加他的安全感,學會享受所擁有的東西,體驗到幸福感。
主持人:健康教育培養一個健康的人的總目標和基本內涵是什麼?
祝卓宏:包括三層含義:生理健康、良好的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包括正常的認知能力、情感能力、行為能力等幾個層面。我們進行健康教育,就是為了提升一個人這幾個層面的能力,讓他成為把握自己幸福的調控者和主宰者。
四、家庭,感受幸福的搖籃
主持人:在臨床工作中你們有什麼深刻的體會?
史佔彪:我有一個非常深切的感受,就是家庭很重要,和諧的家庭生活對孩子幸福感的提升有很大影響,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如果一個孩子處在一個氣氛融洽的家庭環境中,那麼這個孩子在社會上出現心理上不適應、心理健康滑坡的可能性就小得多。家庭是社會組織最基本的細胞,早期性格是在家庭中形成,來自家庭和父母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有很多的調查資料也顯示,那些單親家庭或者遭受父母拋棄的青少年犯罪率很高。
祝卓宏:在門診中,十三四歲的孩子與家長之間有很多對抗,問題十分突出。在今天,如何做父母可以說是項十分艱鉅的職業或事業。其實對父母也應該進行心理干預,父母要學會欣賞並表揚孩子,學會和孩子相處,要履行一個讓孩子完成社會化過程的主導教育使命,促使孩子的社會化,遵守社會規範,遵守倫理道德,能夠獨立生活等等,另一方面,要極大限度地尊重孩子的天性,把孩子當朋友來看,平等地交流。
主持人:現在離婚率不斷增長,有人在家庭中體驗到安全感和幸福感可能會越來越少,那麼應該如何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呢?
祝卓宏:首先,隨著社會的發展,離婚變成一件很平常的事情。離婚有很多方式,通常很多家庭都是以吵鬧和傷害結束。我們建議採取友好的方式,這樣對孩子和雙方來說,傷害可以降到最低限度。離婚之後我們強調一致性的教育,否則孩子在心理承受體系尚未建立起來的時候從父親和母親那裡受到的教育不一致,孩子會無所適從,人格慢慢就會解體。
主持人:對於中國人的普遍人格要素來講,當與幸福感相聯絡的時候,有哪些方面可以增加幸福感,哪些方面會減少幸福感呢?
祝卓宏:國內中文的人格量表還沒有研究,現在國內學者認同美國的“大五原則”,即每個人都有五個緯度,即開放性、內外向、神經質、怡人性、責任心。其中怡人性即人際交往的和諧性和責任心與幸福指數是正相關的。開放性本身與幸福指數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絡,但它是個基礎。神經質與幸福指數是負相關的,如果與開放性疊加就更加負相關。比如說,一個人很開放,同時神經質,經歷事情又多,刺激性更大。還有內外向,外向相對來說與幸福感是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