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而為完整的儒家理論體系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儒學先聖孔子、孟子在這裡產生並不是偶然的。
這裡有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墨家、兵家、法家、名家、陰陽家、道家諸家學說曾在這裡與儒家競相爭輝,產生過墨翟、孫武、慎到、田巴、鄒衍、尹文等代表人物。
這裡有推崇學術的優秀傳統。許多大家族世代傳承家學,累世通經、累世為官的不止一家。
這裡有注重教育的優良風氣。私學與官學並駕齊驅,孔子的私人辦學和齊國的稷下之學是這兩類教育形式的典型代表。
這裡深厚的文化土壤為諸葛亮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諸葛亮日後對儒法思想的融匯貫通,對傳統政治軍事思想的發展創新,都與齊魯文化的薰陶有關。
諸葛亮出生在一個具有優秀家風的家族。
這是一個嫉惡如仇、正氣凜然的家族。諸葛亮的祖先諸葛豐,不畏強暴,懲治外戚許章的事蹟被史家記入史冊,諸葛亮每讀《漢書》,都能從祖先那裡感受到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的骨氣。諸葛亮的父親、叔叔同情黨人,不與宦官為伍的充滿正氣的行為,更是深深地影響了諸葛亮。叔叔諸葛玄,給他講了許多黨人的事蹟。如黨人領袖陳蕃,十五歲時曾獨居一室。他父親的朋友一次來到他家,見院內屋裡髒亂不堪,便問:〃你為什麼不將屋子打掃乾淨來迎接客人呢?〃陳蕃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再比如,黨人領袖李膺任司隸校尉時,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任野王(治今河南沁陽)縣令。他在任貪殘無道,甚至無故殺害孕婦。當他聽說李膺準備懲治他時,便藏進張讓家中。李膺知道後,便率領將吏將張朔從張讓家中搜出,審訊後立即正法。這件事以後,〃諸黃門常侍皆鞠躬屏氣,休沐不敢復出宮省〃。又比如,黨錮事件發生後,朝廷下令逮捕黨人。黨人領袖範滂聽說縣中正在為拘捕自己而為難時,便到縣衙投案。縣令郭揖表示寧可棄官不作,也要放範滂逃生。範滂卻說:〃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他從容地訣別家人,然後慷慨就死。黨人這些憂國憂時、心懷濟世、嫉惡如仇、不畏強暴、捨生殉道、敢做敢當的品質,深深地震撼著諸葛亮那幼小的心靈。他從叔叔那裡明白了一個道理,那些汙衊別人鉤黨不軌的人正是禍國殃民的國賊,而那些身背圖謀大逆罪名的黨人卻是國家的忠良之臣。任何事情都不要聽別人怎麼說,而是要看他們怎麼做。
第6節:第一章沂水龍吟(3)
這是一個看重知識學問、講求博學廣聞的家族。諸葛家族累世經學,從諸葛亮的父親、叔叔與漢末名士劉表、朝中公卿袁氏的密切關係中可以看出,他們都是名士之流。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自幼刻苦好學,年紀不大時便到京師遊學,學習《詩經》、《尚書》、《左傳》等儒家經典。在這種家庭環境中,諸葛亮也從型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大約在諸葛亮六歲的時候,他的母親章氏因病去世了。章氏是個知書達理、聰明賢惠的母親,她不但支援長子諸葛瑾到京師洛陽去遊學深造,學習儒家經典,還教諸葛亮認字,對他進行啟蒙教育。母親的去世,使諸葛亮感到失去了一位世界上最親愛最慈祥的啟蒙老師。哥哥諸葛瑾也中斷了遊學生涯回鄉為母親守孝。失去母愛是不幸的,但諸葛亮感到比自己更不幸的是弟弟諸葛均。他那幼小的年紀,正是需要母親愛撫的時候啊!諸葛亮頓時覺得自己長大了許多,他覺得應該以自己的兄長之愛,去減輕弟弟失去母愛的苦痛。不久以後,為了照顧家庭,撫育孤弱,諸葛珪又續絃娶妻,把孩子們的繼母領進了家門。
新來的繼母很愛孩子,諸葛亮兄弟們對繼母也很尊敬。母親的去世,雖使諸葛亮失去了啟蒙老師,但諸葛瑾的還鄉,又使諸葛亮有了可以請教學問的兄長。孝敬、友悌、切磋、求知,一個經過震盪的家庭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與和諧。
然而,好景不長。
諸葛亮八歲那年,父親諸葛珪又因病去世。清人張澍引《諸葛氏譜》說:〃玄死時,瑾年十三,亮年八歲。〃此說錯誤頗多,疑為〃珪死時,瑾年十五,亮年八歲〃。封建時代,父親是一家之長,家中的頂樑柱。頂樑柱的崩折,給這個家帶來了很大的變化。長子諸葛瑾已經十五歲,承擔起奉養繼母的義務,八歲的諸葛亮、年幼的弟弟諸葛均以及尚未出嫁的兩個姐姐全部由叔父諸葛玄撫養。
家庭的變化是巨大的,而社會的變化更是驚人。
早在諸葛亮四歲的時候,全國就爆發了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黃巾軍主力很快遭到鎮壓,但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