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孫權為了進一步獲得淮、泗集團和江東大族的支援,還實行世襲領兵制和給客制。簡單地說,領兵制度就是將領對自己計程車兵可以世代領有。如陸抗從父親陸遜那裡繼承了統帥其數千部曲的權力,陸抗死後,他的數萬部曲又由其五個兒子分領。給客制就是把大批佃客分賜給軍隊將領。例如,孫權賜給呂蒙〃尋陽屯田六百戶,官屬三十人〃。又如陳表,〃所受賜復人得二百家,在會稽新安縣〃。關於孫吳的領兵制和給客制,著名史學家唐長孺先生寫過一篇專門研究的論文《孫吳建國及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文中說:〃孫氏建立了宗族間分配利益的領兵與復客制度,這種制度是一種特殊的分封制度。孫氏統治集團以若干大族與將領為代表擁有世襲的軍隊,佔有巨大數字的田客與土地,有的還享有食邑與委任食邑長官的權力;這樣就構成南方大族的經濟基礎及其政治特權。〃
投桃報李。孫吳政權對南北士族中出類拔萃者所給予的種種恩賞和實惠,自然得到了回報。考察《三國志·吳書》,除孫氏宗室以外,立有專傳的共五十九人,其中北方籍二十五人,南方籍三十四人,可見孫吳政權是得到南北大地主階級的擁護的。孫權手下,〃異人輻輳,猛士如林〃,這是孫吳統治集團內部團結的時期,是孫吳政治穩定的時期。
第50節:第六章夢斷夷陵(6)
我們再來看看蜀國的情況。
劉備進入成都後,法正曾對諸葛亮說:〃客主之義,宜相降下,願緩刑弛禁,以慰其望。〃法正在這裡,提出一個〃客主〃概念。劉備是被劉璋請入益州,後來反客為主的。劉備佔領益州前,劉璋及其舊屬是益州的主人,劉備佔領益州,反客為主,但由於劉璋屬下大部分人的加入,劉備集團的主客區分依然存在。為了使兩部分人團結協調起來,劉備、諸葛亮做了許多工作。在《互相關聯的三步棋》一節中,我們曾講過諸葛亮在馬超、劉巴、董和等人的問題上所做的努力,除此三人外,還有兩件事可以說明劉備集團為協調客主關係所做的努力。
……
第四節兵敗夷陵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這既是名言,也是真理。
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不到其政治程序受到阻礙時,是不會輕易使用戰爭手段的。
佔有荊州,確保國家的安全與發展,是孫吳的政治任務。為此,孫吳在用其他方法達不到目的時,不惜採用戰爭手段。
據有荊州,確保對中原進行兩路夾擊的鉗形態勢,是蜀漢的政治任務。只要能保留荊州這個戰略據點,劉備可以向孫吳做出必要的妥協。
現在,孫吳已全據荊州,蜀漢鉗形夾擊中原的政治任務已經無法完成,為了將政治任務貫徹到底,劉備最終選擇了戰爭。
蜀漢章武元年七月,劉備親統水陸大軍浩浩蕩蕩沿江東下,殺向荊州。
這支龐大的隊伍究竟有多少人?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人們有理由猜想,此次出兵在數量上要大大超過孫吳:劉備這次出兵,志在必奪荊州,因此必然要盡其全力。既然盡其全力,其兵眾能少嗎?劉備此次徵吳,把孫吳〃嚇〃得夠嗆。孫權先派人給蜀國送信求和,又令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致箋勸劉備息兵罷戰,劉備一概予以拒絕。如果不是蜀強吳弱,孫權會有這種表現嗎?
於是,有人就猜想,劉備的徵東大軍沒有數十萬人也有十數萬。吳蜀夷陵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
事實上並非如此。
劉備東征,的確是志在奪回荊州,他動員很大力量不假,傾全國之力卻未必。上一節我們曾經說過,由於外交上的被動,劉備需要分出一部分力量防〃奇〃書〃網…Q'i's'u'u'。'C'o'm〃御北方的曹魏,吳蜀夷陵之戰,是一場孫吳傾全力來守,蜀漢不能傾全力來攻的戰爭。退一步講,即使蜀漢能傾全力來攻,其國力與孫吳相比不能算是強者。
孫權求和並不是害怕。當時孫吳已經得到荊州,上游的威脅已經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孫權自然想避免戰爭,希望用和平手段來解決與蜀漢的關係。因為戰爭要死人傷人,要消耗物資,即使是打贏了,也會使實力受到損失。但孫權並沒有把希望寄託在兩封求和信上,他是認真做好了戰爭準備的。他把國都從建鄴遷到武昌,以便指揮將要發生的戰爭。他接受了陸遜對荊州人士〃普加覆載抽拔之恩〃的建議,對荊州士人普加籠絡。武陵人潘濬,被劉備任命為管理荊州事的官員。荊州失守後,潘濬不願投降,〃稱疾不見〃孫權。孫權派人用床把他抬進宮,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