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他的字說:〃承明,昔觀丁父,鄀俘也,武王以為軍帥;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為令尹。此二人,卿荊國之先賢也,初雖見囚,後皆擢用,為楚名臣。卿獨不然,未肯降意,將以孤異古人之量邪?〃感動得潘濬涕泣交橫,嗚咽不止。孫權見狀,又讓親近用手巾為他擦臉,潘濬當即表示願意歸順。從孫權對待潘濬的態度上,可以看出他為爭齲州人心所做的努力。為了對付蜀漢的興兵討伐,孫權佈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由大都督、假節陸遜負責,統率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此為前線部隊。第二線由諸葛瑾率眾屯駐公安,此為第二梯隊。第三線是孫權統兵駐守的武昌,此為總指揮部。第二、第三線是一線的後援,總兵力估計也不會少於第一線。這樣看來,孫吳所動員的兵力當在十萬以上。

蜀漢方面所動員的兵力有多少?史書上雖無明文記載,但我們仍可以根據有關記載做一較可靠的估計。

第51節:第六章夢斷夷陵(7)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記載:〃蜀軍分據險地,前後五十餘營。遜隨輕重以兵應拒,自正月至閏月,大破亡,臨陣所斬及投兵降首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同書《陸遜傳》也記載,陸遜率兵攻擊劉備軍,〃破其四十餘營〃,蜀軍〃土崩瓦解,死者萬數〃。這兩個記載告訴我們,夷陵之戰,劉備全軍覆沒,數萬人全部戰死或投降。

這兩個記載雖告訴我們劉備的東征軍的大概數字,但仍不能使我們滿意:數萬究竟是幾萬?

《資治通鑑·魏紀·文帝黃初元年》記載:〃漢主遣將軍吳班、馮習攻破權將李異、劉阿等於巫,進兵秭歸,兵四萬餘人。〃這個數字又令人懷疑。劉備志欲奪回荊州,用四萬人去攻打陸遜五萬守軍,是不是少了點?我們知道,《資治通鑑》所記載的史實是以當時所能見到的史書為根據的,那麼,四萬人的數字是根據什麼得來的呢?《三國志·魏書·文帝紀》注引《魏書》記載,劉備伐吳,孫權給曹丕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資治通鑑》所說四萬,當根據《魏書》而來。但這四萬人只是〃劉備支黨〃,即前鋒部隊,並不是劉備東征軍的全部。

《三國志·魏書·劉曄傳》注引《傅子》說:〃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這裡說劉備的東征軍有八萬餘人,這個數字比較可信。在建安二十年劉備取得益州後不久,孫權出兵襲齲州南三郡。那時劉備尚未取得漢中,還能率五萬人東下,再加上關羽的荊州軍至少也有七八萬人。此次東征,劉備雖喪失荊州軍,卻得到了漢中,因此再拿出七八萬人與孫權爭奪荊州是完全有可能的。

從吳蜀雙方總的軍事實力看,是吳強蜀弱,但就雙方投入一線的兵力看,蜀軍的八萬對吳軍的五萬,不能不說蜀軍佔有區域性優勢。

蜀軍旗開得勝。前鋒將軍吳班、馮習率軍沿江東下,進入三峽,在巫縣(治今重慶巫山北)大破吳將李異、劉阿。接著,又佔領了陸遜防守的秭歸,節節取得勝利。

孫吳佔領荊州後,一直把邊界向西推到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整個長江三峽地區都在孫吳境內。長江三峽,自西向東,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構成,長約數百里,是世界上有名的大峽谷。長江自峽中由西向東貫過,江面最窄處約一百米,兩岸高山聳峙,道路崎嶇難行。蜀軍兵至秭歸,在此地臨江築城,深入吳境五六百里。

章武二年正月,劉備對孫吳發動了總進攻,其部署是:以多路軍隊置於江北,保護三峽後路,以防受到魏軍的攻擊。以將軍馮習為大督,統率主力大軍。以張南為前部,輔匡、趙融、廖淳、傅彤等為別督,將軍吳班、陳式率水軍,水陸並進,浩浩蕩蕩東下。

此時,蜀軍正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

劉備富有智謀,作戰經驗豐富,又連戰連勝,深入吳境,並將陸遜別軍孫桓圍困在夷道。

劉備稱帝,封賞將士,又帶兵親征,將士皆思立功報效,加之連續打了幾個勝仗,士氣正在高漲之時。

蜀軍順流向東,水陸並進,居高臨下,利於進攻。

與蜀軍相比,吳軍顯得有些被動。

主帥陸遜,是個年僅三十九歲的書生,而他下面的將領,或是孫策時舊將,或是公室貴戚。他們開始時對陸遜並不服氣,〃各自矜持,不相聽從〃。

吳軍一退再退,將士們對主帥的戰略意圖很不理解,士氣低落,一些將領甚至公開反對退卻,主張趁蜀軍立足未穩,迅速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