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人在氣候談判中的表現一直讓人感覺有嚴重的兩面性。
美國態度基本上一直沒有變過,美國在好萊塢電影中喜歡扮演救世主,把國際責任掛在嘴邊,在最極端的情況下,總是拯救人類的最堅強力量,但在現實中,美國對國際事務並不熱心。
本著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原則,美國一直堅持其光榮的單邊主義傳統,在氣候減排這樣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明顯地開倒車。
歐盟一直是氣候變化的急先鋒,但後來態度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會歐盟的表現來看,“環保旗手”歐盟明顯地退步了,顯得保守起來,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轉向,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被歐美等很多環保人士看來,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啊?
就算透過苛刻的條件,對歐盟來說,也不會有什麼影響,首先在條約的締結中,歐盟有優先的發言權,在雄厚的技術條件下,只有別人做不到的,沒有他做不到的,所以敢定很高的目標。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個“錢”字。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發展中國家減排不具備強制性,發展中國家的減排是以發達國家提供一定規模的資金為前提。
但是從1991年《公約》成立到2008年,18年裡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總共投入的數額僅為33億美元,而從2006年到2010年,該基金計劃用來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僅為9�9億美元,歐美髮達國家給錢越來越不爽快了。
根據《公約》秘書處的估算,到2020年,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資金需求為每年1000億美元,這也是被髮達國家普遍接受的一個數字。
丹麥文字規定發達國家在2010——2012年每年提供平均100億美元的快速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其餘資金依靠市場機制,歐美事先的承諾已經不算數了,錢是不給的,發展中國家二氧化碳減排責任卻是必須承擔的。
每年100億美元就想把發展中國家像叫花子一樣打發了,也難怪美國投資大鱷索羅斯評論道:“(100億美元)聊勝於無。”
不過在次貸危機的大背景下,即便是100億美元也未必好湊,歐盟和美國誰也不太願意從自己口袋裡掏錢出來。
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蘇偉首先針對歐盟等發達國家計劃2010年至2013年每年支付100億美元幫助貧窮國家應付氣候變化時說,“這筆金額分到發展中國家,按人頭平均每人分不到2美元,這2美元,在物價昂貴的丹麥,甚至買杯咖啡都不夠。”
因為coffee(咖啡)同coffin(棺材)的發音是非常相近的,在哥本哈根也多了一個笑話,發達國家想用這兩美元給發展中國家買棺材。
歐盟在次貸危機中受傷不輕,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這個時候擺姿態還是比較容易,但要拿出真金白銀出來,就顯得有些難為情。歐盟內部還有一攤子事,氣候談判這種裝門面的事可不能弄巧成拙,束縛自己的手腳。
由於歐盟的攤子越鋪越大,由最初的六個創始國發展到現在的27個。歐盟是全球氣候變化談判的發起者,姿態積極,但歐盟在吸納新成員後各國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內部協調難度相對增大。
歐盟態度的轉變還有隱情。隨著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國家的迅速工業化及崛起,這幾個國家快速成為碳排放大國,而中國的變化更大。。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中國成為氣候談判中最大的變數(2)
應該說,全球氣候變化前期還是比較順的。在2000以前,氣候變化看似是三方,而實際上是歐盟與美國為首的傘形集團的鬥爭,而發展中國家只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陪襯,基本上沒有任何的發言權,只需要舉手表決。
這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比較仁慈,對發展中國家在二氧化碳排放上網開一面。那時發達國家也樂意承擔國際責任,村裡其他村民都窮得叮噹響,富人不帶個頭怎麼能搞得起來。所以,在氣候談判的前期,歐盟提出了 “共同但有區別的國際責任”,我們發達國家先減排吧,你們發展中國家就暫時不用了。
再說了,剛開始全球氣候談判那會兒,發展中國家排放的碳根本不值一提。碳排放的多少是地球村中地位的象徵,就你發展中國家排放的那點,相對發達國家來說是九牛一毛,發展中國家也根本不好意思拿出來說事。
與發達國家在最近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