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學校的學業評價標準,以及年級排名等評價方式對學生自我評價的影響是值得擔憂的,因為,這種以少數學科的成績作為標準的評價方式,只承認少數人是成功者,判定其餘的大多數都是失敗者。由於個人潛質的差異,不可能人人都成為這少數幾門功課的優秀者。許多孩子在付出了很大努力後,仍然達不到學校規定的理想目標,這樣的學習結果導致多數學生的心態處於壓抑之中,甚至是憂鬱。
《中國新聞週刊》在相關報道中提到,中國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正是這種僅以學業成績為依據的評價標準導致了眾多學生對自我價值的否定和對自身能力的否定,難以建立自信心,也難以形成客觀的自我評價,從而缺乏穩定的自我認識。
我國學校長期盛行的是外部評價標準,即對學生評價的依據是知識測驗的結果和為獲取文憑或升學資格的考試分數。譬如按成績排名,這是我國學校最普遍使用的評價方式。
它對學生的負面影響是,將自我能力的評價僅僅侷限於學業能力,將智力的評價標準僅僅侷限於考試分數。這種評價方法如果成為學生的自我評價依據,不僅會導致只注重成績而忽視整體發展,在對分數的追求中喪失真正的求知、認識與發展,而且也喪失了對自我作出客觀評價的能力。
2自我認識的制約(3)
從個人的發展來看,學校階段的自我評價,不應該是和別人比,而應該只是和自己的過去比。這種評價方法不僅可以避免因分數競爭而形成的心理壓力,而且還能逐漸培養自信心和自我評價的能力,這對形成自我概念、促進自我發展是大有益處的。此外,西方學校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值得我們學習,因為在多元化的評價環境中,學生不會刻意按照某一種標準或模式去發展,而是不斷去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
學業自我概念是一個人對自己學習的看法、態度、意見和價值判斷的綜合。學生的學業自我概念高度依賴於個人以往的學業成績和學習經歷。對於學生來說,自我認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如何針對自己的學習風格來實施自我潛力開發。學習風格是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是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某種定向或偏愛。應試教育顯然限定了我國學生的學習風格,使我國學生的學習過程多是在已知和未知都給出的前提下去尋找惟一的答案;反覆重複達成記憶。學習方法多是以記憶與模仿為主,而學習策略則是預習、複習、考前強化訓練。
應試的需要促使我國學生傾向於速度型思維而非反省型思維,速度型思維即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問題時做出快速反應;反省型思維則不急於回答,傾向於先評估各種可替代的答案,然後給予較有把握的答案。速度型思維顯然不如反省型思維更有利於進行自我認識與自我評價。
人們的思維方式一般會有不同的特點,擅長縱向思維的人關注的是能使問題深入開展的資訊;擅長橫向思維的人則更樂於尋找新的嘗試,即關注那些能開闊新思路的資訊。在自我認識方面,擅長縱向思維的人習慣於透過個人的發展認識自我,而擅長橫向思維的人則習慣於透過與別人的比較來認識自我。
強調一種思維方式而輕視另一種思維方式,這是一種文化障礙,如現在我國的學校教育屬於重左腦思維輕右腦思維。認識自己包括認識自己的思維習慣,以及判斷自己更習慣於使用哪一種思維方式。克服思維的障礙包括,克服來自文化的思維障礙和來自個人自身習慣的思維障礙,或者是思維定式。
成就任何事業都需要有自信心,而信心的建立是基於對自己能力的瞭解,對自身能力的判斷則多基於以往所學的知識、工作經驗及生活經歷。一個人若要客觀地瞭解自己、評價自己,首先必須有足夠多的、能夠用來觀察自己的實踐機會,而這恰恰是我們中國人在學生時代最最缺乏的生活內容。在學生時代應該多參加實踐活動,以便了解自身擁有的各種能力,同時積累必要的工作經驗和生活經驗。
國民性與自我評價
中國社會具有重家庭、重群體、重社會關係的文化傳統,因而我們中國人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自我認識過程都與周圍群體以及周圍環境密不可分。中國文化對自我的一個重要影響是,不斷加深和擴大對他人存在的認識;強調社會關係的重要性,由此而削弱個體自我的獨立性。這種文化價值觀的影響使個體的自我總是傾向於尋求適應他人,並以此獲得持久的社會支援。一般來說,家庭成員、同學、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