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評價相結合之後共同影響了個體對自身的看法,這意味著不僅是環境對個體產生影響,而且個體作為一個自主統一體的存在,既依賴於文化環境又具有獨立於文化控制的特異性。

自我認識的過程也會參照社會自我,即他人對自我的評價,也就是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自我是在一個人與他人發生相互作用的經驗中不斷加以定義的,這種相互作用的過程包含了社會經驗的意義。此外,人不僅與他人互動,也與自己發生象徵性的互動。

個體在人際互動中首先是學會社會的基本行為規範,即在社會允許或讚許的限度內為人處世,然後以社會規範來進行內化的自我互動以發展自我。由此,在每個人的行為和人際互動中都包含著某些共有的文化價值和社會規範。然而,個人並不簡單是社會系統的產物,個人總是在自我與社會要求認同的價值觀之間保持一定的自由空間。這意味著,個體的自我總是在社會層次、文化層次、人際層次、個人層次這些不同層次之間尋找平衡與一致。如果個人的某個既定的行為同時反映了個人本身的需求意向、人際互動關係中的角色期望、社會文化的價值取向,就會被視作是一種同時符合社會要求和自我要求的成功。一般來說,這需要把文化價值取向和社會角色期望成功地結合進自己的人格系統。

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往往是個體對自己參與各種選擇活動後自我總結的產物,也就是說,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能力是在承擔自己選擇後果的各種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個體的任何一種選擇都會有優劣不同的結果,這些結果將成為個體自我管理系統中的反饋訊號,用以調節個體今後的選擇行為和判斷標準。自我管理系統的反饋功能,不斷地對個體提出要求,包括修正錯誤的判斷、強化問題解決過程對某項能力的需求等。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2自我認識的制約(2)

客觀的自我評價是,不會盲目樂觀,也不會過度自責,能透過別人眼中的自己來客觀地評價自己。此外,瞭解自己的能力極限,能為自己制定現實的目標,不會輕易承擔自身能力以外的任務。同時也樂於接受挑戰,並在接受挑戰時進行客觀的風險評估。

社會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應當對自己的素質、潛能、特長、缺陷、經驗等各種基本特徵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而對自己在社會、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個明確的定位。這是一種自知之明的能力,意味著能夠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與侷限,並對自身價值和自身能力有穩定的判斷。有自知之明的人既能夠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長,也不會刻意掩蓋自己的欠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時候不會全面否定自己,在取得成績時也不會忘乎所以。概括地說,自知之明意味著自信、客觀、理性。

人的行為總是由一定的動機支配的。成就動機是個人對於自己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不僅去從事、去完成,而且具有盡力做好的心理傾向。成就動機主要由追求成功和避免失敗這兩個因素所決定的。一個人判斷自我能力的高低,影響著自身的成就期望和行為。

成就動機的高低是與一個人的自我認識能力密切相關的,譬如自信心。所謂自信心是指一個人對自己能否勝任某項任務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即是指一個人透過對自己能力的評價而表達出來的對成功地完成某項任務的信念程度。人們常常回避自以為超過自己能力的活動,而去從事他們自以為能夠勝任的活動,所以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評價常常影響著一個人對活動參與的選擇。

恰當的自我定位所需要的能力主要包括:①自我廣延,即自我擴充套件能力,在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中使自我得到擴充套件而不是封閉;②自我存異,即客觀看待現實事物,允許別人擁有與自己相異的價值觀;③自我認可,即對自己的形象與看法有積極的認識。④自我客體化,即能夠把自我當作客體一樣進行分析,瞭解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之間的差別。

良好的自我認識能力有利於更好地瞭解自己和正確評價自己,能恰當地選擇與自身能力、興趣、價值觀相一致的生活方式,有助於個人為自己找到合適的生存空間及發展方向,並選擇一條既能適合自己又能帶來適度挑戰的成功之路。

學校評價與自我評價

個體的自我評價會不同程度地受文化標準,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即自我評價不僅是自我認定,還要參照社會標準、他人評價。無論是自我評價還是自我分析都會參照一定的評價標準,包括客觀標準與主觀標準、文化標準與社會標準,而學生的自我評價不可避免地受學校學業評價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