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公孫氏政權的聯絡。嘉禾元年(公元232年),“魏遼東太守公孫淵遣校尉宿舒、閬中令孫綜稱藩於權,並獻貂馬,權大悅”。遂下詔封公孫淵為燕王,並稱這是“普天一統”的大喜事,於是遣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領兵萬人,攜帶大批金銀珍寶,趕赴遼東首府襄平,將王位授予公孫淵,並冀圖與之合力夾擊曹魏。對於孫權的遼東決策,吳國群臣都不贊成,“自丞相(顧)雍以下皆諫,以為淵未可信,而寵待太厚”《三國志》卷四十七《孫權傳》。,特別是###張昭更是以死相諫,然而孫權固執己見,一概不聽。公孫淵在得到孫權的封賞後,當即誘殺張彌、許晏等人,並把他們的首級和孫權賜予的印綬、九錫一併送呈魏國,以為邀功請賞的資本。孫權對公孫淵的背叛行為,實在忍無可忍,他怒氣衝衝地說:“朕年六十,世事難易,靡所不嘗。近為鼠子所前卻,令人氣湧如山。不自截鼠子頭以擲於海,無顏復臨萬國。就令顛沛;不以為恨。”《三國志》卷四十七《孫權傳》注引《江表傳》。盛怒之下,孫權下令親率大軍征討公孫淵。孫權此舉是極為冒險的,稍有疏虞,後果將不堪設想。因為,江東與遼東相隔萬里之遙,孫吳征伐遼東,需耗費大量軍力、物力,且海路艱險,風波難測,加之,曹魏虎視眈眈,隨時都有可能攻擊孫吳。對於孫權一意孤行不計後果的跨海遠征,陸遜上疏作了翔實的分析。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孫吳立國之柱石——陸遜(7)

應該看到,在東吳的將相大臣中,陸遜不僅軍事謀略水平是超一流的,且事主之道也高人一籌。同樣是上諫,陸遜的疏諫明顯優於張昭。張昭苦諫孫權勿遣使臣前往遼東時說:“若兩使不返,不亦取笑於天下乎?”這種嘲笑的口氣怎麼能使“雄略之主”孫權折服呢?張昭還倚老賣老,“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於色”,甚至“數於眾中折孤(指孫權——筆者注)”《三國志》卷五十二《張昭傳》。,這更使孫權憤憤不平。反觀陸遜此疏則文辭委婉、貼切,條分縷析,言之有理。陸遜在疏中言道:“公孫淵憑險恃固,拘留大使,抗拒王師”,實在可惡。所以使得“陛下爰赫斯怒,欲勞萬乘泛輕越海,不慮危而涉不測。陛下以神武之姿,破操烏林,敗備西陵,禽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傑,皆摧其鋒”,所以么麼小醜公孫淵自然不是您的對手。然而,吳國總的戰略目標是“蕩平華夏,總一大遒,欲圖四海,統一天下者”,不“懷細以害大”,當前東吳的大敵是北方的曹魏,“陛下乘桴遠征,必致(曹魏)窺覦,若有不測,悔之無及”。陸遜又進一步分析道,如果打敗曹魏,克復中原,區區公孫淵則可“不討自服”,何必要“捐江東萬安之本業而不惜乎”。所以他懇請孫權“忍小忿,乞息六師,以威大虜,早定中夏,垂耀將來”《三國志》卷五十八《陸遜傳》。。陸遜的這一番話,從東吳當前的軍事政治形勢著手分析,可謂高屋建瓴,在情在理,孫權深為之折服,他的頭腦終於冷靜下來,由此放棄御駕親征遼東的想法。對陸遜的這道疏議,有的學者認為這是陸遜向孫權提出的“尖銳的批評意見”,並認為“陸遜關心的是‘江東萬安之本業’,而批評孫權的行為是破壞這一局面”王永平:《陸遜與孫權之關係及其政治悲劇之原因考論》,載《揚州大學學報》,2005(1)。。我認為這一評述不太符合事實。無論如何,作為江東政權一國之君的孫權和“江東萬安之本業”並無任何矛盾衝突,只不過是他在盛怒之下才不顧一切地下令親征遼東。而陸遜的規諫也是委婉而誠懇的,是在盡一個三軍統帥的職責。在疏議中,陸遜還有不少吹捧孫權的話,如說孫權是“神武之姿,聖化所綏,萬里草偃”等等。同①。實際上,陸遜規諫君主的措辭是很講究藝術性的,這正是他比張昭等大臣高明的地方。平心而論,陸遜的疏文並無任何尖銳批評孫權的措辭,所以才為“孫權用納焉”。

黃武七年,陸遜在皖城大敗曹魏大司馬曹休。奮武將軍朱桓主張“乘勝長驅,進取壽春,割有淮南,以規許、洛,此萬世一時,不可失也”。孫權與陸遜商議,朱桓之謀是否可行,“陸遜以為不可,故計不施行”。《三國志》卷五十六《朱桓傳》。為什麼陸遜認為朱桓之策不可行,史書未有記載。我認為這是陸遜審時度勢,對魏、吳兩國的政治、軍事深入分析的決策。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指出,只有待“天下有變”,北伐曹魏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這個“天下有變”的“變”指的是什麼,諸葛亮並未言明,以餘意度之,這個“變”是指曹魏國中發生內亂,或者是曹氏宗室爭奪皇位,或者是曹魏開國之君死後,嗣位之主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