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八《陸遜傳》。。毫髮無損地率全軍安全撤退回國。這與諸葛亮五丈原病逝後退軍,司馬懿因“畏蜀如虎”,不敢前往追擊,“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何其相似乃爾。

孫吳立國之柱石——陸遜(6)

三國時期,吳之陸遜、蜀之諸葛亮,皆為超世之傑。作為超級大國的曹魏雖然兵多將廣,三分天下佔有其二,但也奈何不了吳、蜀兩個小國。當魏文帝初即位時,曾問太尉賈詡:“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賈詡回答曰:“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遜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三國志》卷十《賈詡傳》。由此可見,諸葛亮和陸遜在蜀、吳兩國中起的作用非同小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力的不足,與曹魏形成相對均勢的局面。

2。“乞息六師,以威大虜”——陸遜的保境安民之策

陸遜不僅用兵如神,有卓越的軍事才能,而且他文武兼資,不愧是三國時代傑出的政治家。夷陵之戰,吳軍大獲全勝,劉備率殘兵狼狽逃竄。東吳大將徐盛、潘璋、宋謙紛紛上表孫權,意欲一鼓作氣,乘勝追擊,生擒劉備。孫權對此猶豫不決,詢問陸遜。陸遜認為:“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三國志》卷五十八《陸遜傳》。,不可不防。事實上,三國時代,任何一方的軍事行動,都要受鼎足之勢的制約。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就是當時形勢的寫照。正因為如此,陸遜破蜀之後,就以高度的警惕,嚴密防範曹魏在其背後的突然攻擊。對陸遜的建議,孫權深以為然,決計大軍迅速撤回。果不出陸遜所料,夷陵之戰剛結束,“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三國志》卷四十七《孫權傳》。,三路大軍猛撲過來。吳國“三方受敵”,若不是陸遜高瞻遠矚,早作準備,東吳必然蒙受巨大損失。可見,陸遜在政治上頗有遠見,對形勢的判斷非常準確!

據裴松之所引注《吳錄》載:劉備駐蹕白帝城時與陸遜還有書信往來。

劉備聞魏軍大出,書與遜雲:“賊今已在江陵,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不?”遜答曰:“但恐軍新破,創痍未復,始求通親,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耳。若不惟算,欲復以傾覆之餘,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三國志》卷五十八《陸遜傳》注引《吳錄》。

這可能是夷陵之戰後,吳、蜀雙方最初的交往。兩國間雖然為了爭奪荊州而兵戎相見,拼得你死我活,但作為政治家的劉備和陸遜都深深懂得,面對來自北方曹魏強大軍事力量的嚴重威脅,吳、蜀兩國在事過之後,還是應該為了共同的利益化干戈為玉帛,重新結成相互利用的軍事聯盟。當然,由於夷陵之戰的硝煙還未熄盡,故雙方在書信往復中的火藥味還很濃。劉備所言尚帶威脅的口氣,而陸遜的答覆則顯出戰勝者的姿態,但無論如何,陸遜已經給劉備帶去“通親”(即雙方媾和)的資訊。因此,黃武元年十二月,孫權特遣太中大夫鄭泉趕赴永安白帝城,開始同劉備講和,而劉備亦先後派太中大夫宗瑋、費禕與相報答。可見,吳、蜀關係得以恢復,陸遜是起了一定作用的,而這也表明陸遜是一位具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

陸遜雖善於用兵,在對魏、蜀二國的戰爭中屢屢取得勝利,但他並不迷信武力。陸遜主張在敵我雙方形勢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之前,吳國還是以“限江自保”為上策,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從吳國的實際利益考慮,孫吳政權以江東為核心經濟、文化區,如大規模用兵,必然耗費江東的人力、物力資源,對江東士民的利益造成巨大損害;其二是孫吳政權在綜合國力上無法與曹魏相比,主動進攻明顯處於下風;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陸遜主張輕徭薄賦,發展經濟,增強國力,以圖大舉。他上書孫權曰:“今江東見眾,自足圖事,但當畜力而後動耳。昔桓王創基,兵不一旅,而開大業。陛下承運,拓定江表。臣聞治亂討逆,須兵為威,農桑衣食,民之本業,而干戈未戢,民有飢寒。臣愚以為宜育養士民,寬其租賦,眾克在和,義以勸勇,則河渭可平,九有一統矣。”《三國志》卷五十八《陸遜傳》。孫權稱帝后,其心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一心想做中原的正統皇帝,當群臣勸他“修郊祀,以承天意”時,他說:“郊祀當於土中,今非其所,於何施此?”《三國志》卷四十七《孫權傳》注引《江表傳》。為了實現其“大一統”的願望,孫權加強了與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