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日廩饌玉》中稱:“饌制雖美,然猶不及味”,即不如夏津正宗的味道好。如今魯菜名廚宋其遠大師矇眼僅用4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整雞出骨,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進士段碩嘗識南孝廉者,善斫膾,索薄絲縷,輕可吹起,操刀響捷,若合節奏,因會客炫技。”持刀斫膾人的動作如此熟練輕捷,所切的肉絲輕風可以吹得起,可見肉絲之細,刀技之精。
魯菜的溫熗鱖魚片,鱖魚剔骨後再一刀精準去皮,整皮不破,每片魚片都能薄如蟬翼,可以透出報紙的字。熗拌藕絲,藕絲切的細如髮絲,每根絲都能穿過針眼。
宋人曾三異所撰的《同話錄》中,還記載了山東廚師在泰山廟會上的刀工表演,雲:“有一庖人,令一人袒被俯僂於地,以其被為刀幾,取肉一斤,運刀細縷之,撤肉而拭,兵被無絲毫之傷。”這種刀工技藝,較之現今廚師墊綢布切肉絲的表演同出一轍,但更為絕妙。
……
鮮海參口感硬,為解決這個問題,魯菜廚師透過抻拉的技術,把活海參抻拉成為薄而透明的大片,海參筋膜透亮,薄如蟬翼,再進行烹製,回彈後的手拉海參就已經軟硬適中,或烹或煲,味道獨特。魯菜名廚高速建“手拉活海參”的絕活破基尼斯世界紀錄,他拉出了世界最薄,只有0。003毫米的海參。
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魯菜系逐漸形成包括青島在內,以福山幫為代表的膠東派,以及包括德州、泰安在內的濟南派兩個流派,有堪稱“陽春白雪”的典雅華貴的孔府菜,別具特色的博山菜,還有星羅棋佈的各種地方菜和風味小吃。
濟南菜
濟南風味是魯菜的主體,在山東境內影響極大。濟南菜以湯菜最為著名,俗話有“唱戲
的腔,廚師的湯”。其清湯、奶湯製法在《齊民要術》中都有記載,濟南菜注重爆、炒、燒、炸、烤、氽等烹調方法。濟南菜講究實惠,風格濃重、渾厚,清香、鮮嫩。自清代以來魯菜分為“福山幫”和“濟南幫”。濟南菜又分為“歷下派”淄濰派”和“泰素派”等。
……
濟南歷下派:湯菜特別講究清鮮爽口,雞鴨菜餚注重用甜麵醬調味,並以甜、鹹、醬香濃郁見長,其變化型有醬香、醬汁、蔥醬、糖醬等,代表菜餚較多,如糖醬鴨塊、醬燜鱖魚”等。爆菜是山東代表菜式,膠東、濟南均長於此法,但又有區別。濟南爆菜歷史悠久。清代文士袁牧曾描述到”滾油爆炒,加佐料起鍋,以極脆為佳,此北人法也。”油爆雙脆、爆肚仁、爆雞丁均是著名爆菜。清末四
川總督丁寶楨任山東巡撫時,用濟南名廚周進臣、劉桂祥為家廚,所制“爆炒雞丁”深合丁巡撫的口味,經常用以饗客,世稱美味,名之為“宮保雞丁”(因丁曾被賜“宮保”。後丁調任四川總督,將此菜引入巴蜀。)濟南的“糖醋黃河鯉魚”被譽為齊魯名饌。九轉大腸是濟南的代表菜餚。相傳,清光緒年間有一杜姓鉅商,在濟南開辦“九華樓”酒店。此人特別喜歡“九”字,幹什麼都要取“九”字,九轉本是道家術語,表示經過反覆煉燒之意。九華樓所制的“燒大腸”極為講究,其功夫猶如道家煉丹之術,故取名為“九轉大腸”。
第四百五十六章 魯菜美食
泰素菜指以泰安為代表的素菜和寺廟菜餚流派。泰山建有許多寺廟,僧道絡繹不絕。泰山以豆腐、白菜、泉水聞名,被譽為三美,加上泰山盛產各種菌類、蔬菜,故泰安地區的素菜製作尤為精巧,其技法多受濟南影響,以燒、炸、煎、熘、炒見長,色調淡雅,口味清鮮滑嫩。泰素菜的代表菜有鍋塌豆腐、軟燒豆腐、炸豆腐丸子、炸薄荷、燒二冬、三美豆腐等。當年愛國將領馮玉祥隱居泰山時,平日以豆腐、大白菜、泉水為食,併為之賦詩作畫,倍加稱讚。
……
膠東煙臺地區白石村遺址發掘證明,遠在六七千年前,我們的古代先民已在海濱聚居,繁衍生息。捕魚業在膠東由於有優越的條件而由來已久。膠東1300公里長的海岸線上盛產名貴的海參、扇貝、鮑魚、海螺、大對蝦、加吉魚等,這就決定了膠東烹飪以海味原料為主的特點。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世界航海業發達,我國沿海商埠開放,如煙臺、青島等,這為膠東烹飪廣泛借鑑外來技術創造了條件,是膠東烹飪形成和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膠東風味流派的形成,大約在明清時代,以清末最盛。由於原料獨特,加上技術精湛,因而構成了膠東菜的風味特色它以清鮮,脆嫩、原湯原味見長,烹調技法以炸、熘、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