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工資要求,或者在報紙上只說資本家的壞,不說他們的好。在這樣的氛圍下,黨員幹部、工人群眾都不敢接觸資本家,擔心被認為是立場不穩。
“有些同志不知不覺地把天津資本家當作主要鬥爭物件了!”劉少奇對此發表看法說,把資本家當作主要鬥爭物件,這是不對的。現在有的報紙,在宣傳上對民族資產階級不重視,重點不是團結而是打擊,這是不妥當的。不但不鬥爭,而且是爭取物件、團結物件。
“重點是聯合,還要聯合多少年呢?不是短期的,而是相當長期的。在中國的條件下,有些資本家將來還可以同我們一起走入社會主義”,劉少奇向黨員幹部們提出要求說,“我們一定要熟悉資本家,不熟悉資本家不行。怕見資本家,是我們山上下來的情緒,而不是工人階級的情緒。工人階級最瞭解資本家。我們黨員不熟悉資本家,怎能代表無產階級?對資本家的意見不能不聽,但也不可盡聽。”
在劉少奇天津市視察的同時,在北平,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派出的國民黨談判代表團正在同中共代表團進行談判。
毛澤東、周恩來不斷同國民黨代表團成員談話,使他們瞭解中共對和談的誠意。
毛澤東此時有一種勝利者的輕鬆,國民黨已經無力迴天,勝利必然是共產黨人的。他在同國民黨談判代表團成員劉斐、黃紹■談完話後留二人吃飯。
席間,談及個人的愛好,劉斐趁機問毛澤東:“您會打麻將嗎?”
資本家 吃了個“定心丸”(3)
毛澤東笑答:“曉得些,曉得些。”
劉斐緊追不捨:“您愛打清一色呢,還是喜歡打平和?”
毛澤東禁不住失笑:“平和、平和,只要和了就行了。”
毛澤東對革命取得勝利是非常有信心的。但對和平談判,他也作了充分的準備,並且對談判破裂更作了充分準備。國共和談終因國民黨南京政府拒絕接受國共談判代表團達成的《國內和平協定》而告失敗,休整了一段時間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突破了國民黨的最後一道天然防線——長江,於1949年4月23日佔領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
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勝利之師,攜勝利之勢,摧枯拉朽,繼續向東南、華南、西南進軍,解放了杭州、上海、武漢、南昌等大中城市;與此同時,華北地區發動了對國民黨殘餘部隊的進攻,接連解放太原、大同、安陽、新鄉等城市。
城市解放了,中國共產黨人所面臨的一個新的任務就是管理城市、恢復城市的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但是,怎樣面對?沒有一個標準,沒有一個定論。
正在天津市視察的劉少奇正是承擔了這樣一個任務,為全黨解決面對的城市管理和生產生活秩序的恢復與發展問題,為新解放城市提供借鑑和經驗。
毛澤東也同時認識到了這一個問題。1949年4月,同劉少奇在天津市視察一樣,毛澤東也邀來了上海市商業界的代表談話。
有人問:“共產黨的經濟方針是什麼?”
毛澤東毫不猶豫地說:“唯利是圖。”
“共產黨也唯利是圖?”有人迷惑不解。
毛澤東肯定地說:“是的,不過有點區別,我們是唯人民的利益是圖,而不是唯個人的利益是圖。”
“你們一講資本家,剝削者,我們就渾身發抖。”來自上海的資本家不無憂慮,因此,他們自稱“產業界”。
毛澤東說:“你們產業界是新中國四個朋友之一,我們是聯合你們的,四個朋友缺一不可。”
“那麼產業界的位置擺在哪裡呢?報紙上只說工人如何好,一點壞處也沒有;資本家如何壞,一點好處也沒有。我們在報紙中的地位太不清楚了,而且是危險的。”有人提出了疑問。
“講革命,當然是無產階級第一,他們無所顧忌,堅決鬥爭,農民也不錯。但在城市裡講生產,還是你們第一。”毛澤東肯定了資本家對城市生產生活的重要性,要擺在第一位。
就在這次談話前後,毛澤東提出了“四面八方”的城市經濟工作政策,即“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十六字方針。四面,即公私關係,勞資關係,城鄉關係,內外關係;八方,即公私兩方、勞資兩方、城鄉兩方、內外兩方,要“從四面八方努力,四面八方照顧到,實現發展生產。”
劉少奇對這一思想非常重視,並在天津視察期間作了進一步的闡釋和發揮。
因此,劉少奇在各種會議上多次強調和闡發“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