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率不斷增加,納入社保繳納基數的薪金也在不斷增加。最早的1935年社保法案中,規定薪金收入的前3;000美元作為社保繳納基數,並且提留比率很低。1965年規定薪金收入的前6;600美元作為社保繳納基數,提留比率(僱主和員工都必須繳納),到1977年基數激增為前16;500美元,提留比率。(從1960年到1977年,年度總社保入賬增加了572%,按複利計算平均每年增長12%。來年計劃中的漲幅比這更高。)
1977年起,官方估計的社保福利制度無資金準備的負債高達萬億美元。
現在沒有一個人能說清楚社保制度真的是一套保險計劃,或只是一套挖東牆補西牆的複雜救濟制度。絕大多數領社保的人,都認為領到的社保金是他們自己“賺來的”,是自己“出了錢的”,所以領得心安理得。可是,還沒有哪傢俬人保險公司,有能力從實際收取的“保費”,支付現有規模的社保金。1978年初,低收入勞工退休的時候,每月領取的社保相當於工作收入的60%左右。中等收入勞工領取的社保約為原來收入的45%。薪資特別高的人領取的社保約為原來收入的5%到10%之間。如果我們把社保制度看作是一種救濟制度,那它就是一種很奇怪的救濟制度,因為已經領取最高工資的人,到老又將領到最高的社保金。
不過,社會保障制度在今天仍然神聖不可侵犯。如果哪位國會議員膽敢提議取消或削減現在或未來的社保支付,那無異於政治自殺。幾乎任何國家級的救濟計劃、重分配計劃、“保險計劃”,一旦啟動,就會完全失去控制,美國的社保制度正是令人惶惶不安的例證。
簡單地說,我們今天面對的主要問題,不是經濟上的,而是政治上的。優秀的經濟學家們已經就怎麼做達成了共識。政府為重分配財富和收入所做的種種努力,只會扼殺生產積極性,並導致普遍貧困化。政府真正該做的事,是建立和執行一套法律架構,禁止暴力和欺詐。政府一定不要去幹預特定的經濟活動。政府的主要經濟職能是鼓勵並維護自由市場。亞歷山大大帝去拜訪哲學家第歐根尼,居高臨下地問哲人有什麼請求,據說第歐根尼答到:“勞駕站開點,不要擋著我曬太陽。”每位公民都有權對政府這麼要求。
舉目陰雲蔽日,但並不是完全沒有希望。總有某些地方,陽光會破雲而出。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政府若不先從納稅人手裡拿走些什麼,就不可能帶給他們任何好處。特定群體享受更多優待,只能是意味著稅負加重、赤字增加、通貨膨脹加劇。通貨膨脹最後一定會誤導生產、擾亂經濟。有些政治人物也開始認清這一點,其中有的人甚至清楚明白地把它講出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26章 三十年後的這堂課(4)
此外,明顯的跡象表明,知識分子的理論風向正在更迭。凱恩斯學派和新政支持者逐漸退場。保守派、自由派和自由市場的其他捍衛者,越來越敢說話,說起話來越發清楚有力。而且,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在年輕一輩中,繼承古典經濟學衣缽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快速崛起。
真正的出路在於,趁目前的各種措施造成傷害還沒有達到不可收拾之前,公共政策干預經濟的局面必須扭轉。
腳 注
《理性與本質》(Reason and Nature; 1931);
——第一版序
岡納?繆爾達爾,《世界貧困的挑戰》Gunnar Myrdal; The Challenge of World Poverty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0); pp。 400…401 and passim。
——第7章第2節
*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1946年1月2日。耕種面積限制計劃有助於提高畝產,第一是因為農民會首先輟耕畝產低下的耕地,第二是人為的高價激勵農民在現有耕地上追施更多化肥,以提高畝產。因此,政府的耕種面積限制計劃基本上沒有起到預料的限產效果。
——第13章第1節
* 1937年《煙煤法》延長實施聽證會上,煙煤部門負責人惠勒(Dan H。 Wheeler)的證詞。
——第14章第1節
* 美國棉花案例特別具有啟發性。截止1956年8月1日,棉花的結轉存貨量為萬包,這個創紀錄的數字超過了整整一年的正常產量或消費量。為了應付這種局面,政府不得不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