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拉美國家,巴西貨幣單位1977年貶值,烏拉圭,智利,阿根廷。
請讀者們想象一下貨幣大幅貶值所造成的國家經濟混亂局面,以及千百萬居民所承受的生活困難。
前面說過,通貨膨脹本身是人們生活困苦的原因,可是它又主要是政府進行經濟干預政策的後果。這些干預行動無意間說明並凸顯了本書的基本教訓。因為這些政策的實施都是建立在可以給某些特殊群體帶來即期利益的假定上。實施干預的人,未能對政策的次要影響進行考慮,也就是沒有考慮到它們對所有群體產生的長期影響。
總之,那些政治人物對這本書三十多年前就給出的教訓似乎什麼都沒學到。
如果我們來逐章審視,我們就會發現第一版所反對的各類政府幹預形式,無一例外不是正在被各國頑固採用。各國政府都在努力用公共工程來解決政策性失業問題。它們變本加厲地增加稅負,推行信用擴張。大多數政府仍以“充分就業”為基本目標。它們繼續實行進口配額和保護性關稅。它們設法透過讓貨幣貶值來達到出口增加。農民仍舊享有“平準價格”。 它們仍在幫扶那些無利可圖的行業。政府仍然努力“穩定”特定商品的價格。
是通貨膨脹政策在推高商品價格,而各國政府卻繼續將物價上漲的原因,怪罪到私人生產者、消費者、“奸商”頭上。對於石油、天然氣等最需要發展激勵的行業,政府卻透過設定最高限價,或者採取管制或監控其總體價格水平和工資,最終挫傷新油田、新氣田開採的積極性。在凋敝的城區住宅面前,政府仍繼續實施租金管制。在已經造成的長期失業面前,政府不僅保留最低工資法,而且不斷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它們不斷透過制定各種法律,給工會以各種特權和豁免權的支援;硬性要求勞工加入工會;容忍大規模的罷工糾察和其他形式的脅迫;強迫僱主和這些工會“服從集體談判”,以此讓僱主對工會的要求做相應的讓步。所以這些措施的意圖都是為了“幫助勞工”,但結果卻是又一次製造和拖延了失業,同時還減少了總體工資支付,使勞工工資達不到應有的水平。
大多數政治人物仍在忽視利潤的必要性。過高地估計業界的平均利潤或總體淨利潤。譴責任何企業擁有超額利潤,並對它們課以重稅,有時甚至不允許出現超額利潤。
這種反資本主義的心態,其根深蒂固更勝過從前。每當經濟不景氣,政治人物就認為“消費者支出不足”是主要原因。於是,它們一方面鼓勵消費者增加支出,另一方面制定更多的妨礙性和懲罰性措施去限制儲蓄和投資。我們說過,當今各國政府的主要做法,是製造或加速通貨膨脹。結果是,經濟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一個國家是金屬本位的貨幣政策了,幾乎每個國家都透過印製長期貶值的紙幣來訛詐它們的人民。
第26章 三十年後的這堂課(3)
最後,讓我們看看最近的一種趨勢。政府一旦推行帶有“社會”二字的計劃,就會完全失控,不僅在美國是如此,在其他所有國家都是如此。對於政府幹預,我們已經看了個大概,現在讓我們來細看一個當今尤為突出的例子——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最早的聯邦社會保障法案是1935年透過的。這個法案背後的理論是:大部分社會救濟問題,在於人們有工作收入時沒把錢存下來,到上了年紀才發現自己沒有積蓄安度晚年。立法者認為這個問題可以解決,如果勞工被強制性地給自己保險,同時僱主也被強制性地為勞工負擔一半的保費,這樣一來,等勞工在65歲或更高年齡退休時,他們就會有足夠的退休金安度晚年。社會保障基於嚴格的精算原則,被設計成完全自償性保險。設立的社保基金足以應對將來的理賠申請和到期的社保支領。
但是實際的運作從來都沒有依照這種設計執行過。社保基金只是賬面數字。社保金收繳上來之後就被政府挪作它用,或者拿去發社保。自1975年以來,當期的社保發放金額已經超過這套制度的社保金繳入金額。
這很自然地產生了每屆國會都要尋求增加社保名目的局面,例如增加社保支付、擴大社保覆蓋面、增加新形式的“社會保障”。就像在1965年加進醫保計劃之後不久,一位評論家所指出的那樣:“過去七次大選之年,社保名目每次都有增加。”
隨著通貨膨脹的發展和持續,社保支付完全不是按精算比例增加,而比預想的要多得多。典型的政治手法是現在支付,將來買單。不過將來總會到來;國會每過幾年就要再次提高勞工和僱主繳納的社保金。
除了社保金提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