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人穿上。老人笑了笑,抬腿就走了。後生對此感到很奇怪。老人大約走了一里多地,又揹著手拐回橋上,說:“你小子有培養前途!五天後的早上,咱倆在這兒見面。”後生覺得蹊蹺,就滿口答應了。五天後的黎明時分,後生來到橋上,老人已經在那裡了。老人憤怒地說:“和老人相約,你小子卻遲到了,像話嗎?回去!五天後早點兒來。”

第二次,後生雞鳴之時就前往赴約,但還是遲到了。第三次,後生半夜出發,總算趕在了老人的前面。老人笑眯眯地說:“這樣做才對呀!”然後拿出一冊書說:“你把這本書讀透了,就可以做帝王之師。十三年後,你會再見到我,那濟水之北谷城山下黃石頭就是我。”說罷,老人扭頭就走了。天亮之後,後生發現那本書原來是《太公兵法》。此後,後生常常誦讀這本書,後來果真成了個大人物。

這個故事中的後生,就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謀臣張良。張良在橋上接受一位老人贈送的兵書,因此而成了帝王之師,這件事確實近似於一個神話。一般的老百姓都把下邳橋上老人看作鬼神。宋朝的蘇軾則對此不敢苟同,這位文豪在《留侯論》中說:“你怎麼能知道那位老人不是秦代隱居的君子,特意出來考驗張良的呢?老人的用意不是向張良授書,而是教他學會忍讓。”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4)

項羽不忍,烏江自刎

忍讓是做人的一種大智慧,有時忍讓是為了改變不利的處境,贏得勝利的機遇,如果在不利的情況下不學會忍讓,硬拼蠻幹,就會把老本都輸光,連扳本的機會都沒有了。

西楚霸王項羽當年何等英雄,“力拔山兮氣蓋世”,當他兵敗至垓下的時候,漢兵追來,烏江亭長駕船前來接他,亭長說:“江東雖然狹小,地方也有千里,百姓幾十萬人,也足以稱王了,希望大王趕快渡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來了也沒有辦法。” 項羽笑著說:“老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干什麼,即使江東父老可憐我,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不肯上船,把自己的坐騎送給了亭長,自刎而死。

對於項羽自殺垓下的所為,後世見仁見智,莫衷一是,評說頗多。記得女詩人李清照寫過一首詩:“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讚揚項羽的傲然骨氣躍然紙上。而唐朝詩人杜牧寫的《題烏江亭》則說:“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期。”貶抑項羽缺乏忍讓智慧的行為盡在詩中。杜牧的意思是說項羽的逆商不夠高,忍受羞恥的能力不夠強,因此喪失了機遇。如果項羽乘船過了烏江,東山再起,捲土重來,中國的歷史重寫也不是沒有可能。我倒是贊成杜牧的觀點,高逆商的人才算真正的男兒。

劉備不忍,蜀漢早亡

有些人非常有能力,有成就,卻權高火大,才高氣傲,不知忍讓,逆道妄為,結果到處碰壁,遭受挫折,甚至事敗身亡。

蜀主劉備可算是三國時的一代英豪,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三分天下有其一,盤踞西南,蓄勢待發,本來有望問鼎天下。但在關羽失荊州被殺之後,一時感情用事,失去理智,不知忍讓,不聽趙雲、諸葛亮等人的勸阻和東吳的賠禮求和,而親率大軍進攻東吳,被東吳年輕將領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蜀軍幾乎全軍覆沒,元氣大傷,雖有諸葛亮等忠臣鞠躬盡瘁,拯救蜀國,但也未能挽救蜀國滅亡的命運。

由此看來,蜀國的過早滅亡與劉備的不知忍讓是分不開的。

忍讓治家,九世同堂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成員之間既然在一個鍋裡吃飯,一個屋簷下睡覺,根據物理學原理,有接觸就會產生摩擦,因此家庭成員之間難免產生誤會、糾紛和矛盾,能否處理好這些問題,對一個家庭的穩定與和諧是一種考驗。實踐證明,忍讓是處理家庭矛盾的潤滑劑和安全閥。

這裡介紹一則我小時候聽說過的“張公百忍,百忍成金”的典故:唐朝的時候,山東有一位張姓老人被尊稱為張公,他一家九代同居,幾百口人生活在一起,和睦融洽,家道興旺。

一次,皇帝到山東巡視,聽大臣介紹了張公治家有方的故事,決定親自去拜訪張公。皇帝到張公家後,就向張公請教治家之道。張公把皇帝請進書房,取出文房“四寶”,用筆在紙上反覆寫一個字,寫了一百遍。這個字就是“忍” 字。

皇帝邊看邊思,深受啟迪,從中悟出了治國之道。為了對張公的忍讓品德表示崇敬,皇帝親題“百忍堂”三字賜給張公。從此,張家的堂號就叫“百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