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忍讓行事,鄰里和睦

鄰里之間因為牆壁相接、樓層相連、聲音相聞,接觸的機會較多,也是糾紛和矛盾的多發人群。如果相處得好,近鄰勝過遠親,《增廣賢文》中就有一句說“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但是,如果相處不好,鄰居也容易成為仇人。鄰里之間很多矛盾的產生是源於衝動,缺少忍讓,因此,處理好鄰里關係的法寶之一就是忍讓。

在我國曆史上有一個“六尺巷”的典故,這個典故發生在清朝的安徽省桐城市。桐城市是一座文化古城,一直有著“文都”的美譽,大概是因為中國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在這裡發源的緣故吧,桐城市內人文景觀和歷史遺存隨處可見。如“一人巷”、“錢尚書巷”、“雙井巷”、“講學園巷”、“小河邊巷”等等,但最為著名的街巷是“六尺巷”。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5)

“六尺巷”是一條100多米長、2米寬的小巷,鋪著鵝卵石路面。據當地縣誌記載:清朝康熙皇帝時期的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在京城做官,他老家桐城的親人起牆腳建房屋時,與鄰居吳姓人家因地皮發生爭執,家人去信請他出面處理。這位大學士看後立即回信說:“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英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叫家人應當忍讓。家人本想搬出朝廷的大官來壓服吳家,沒有想到這位大官卻要家人停止爭執,退讓地界。於是家人只好照辦,主動讓地三尺。鄰居吳家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三加三等於六,這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