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冒一趟險,就讓藺相如隨同一塊兒去,讓廉頗留在本國輔助太子留守。為了防備意外,趙惠文王又派大將李牧帶兵五千人護送,相國平原君帶兵幾萬人在邊境接應。
到了預定的日期,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雙方酒至半酣,秦王說:“聽說趙王彈得一手好瑟。請趙王彈個曲兒,以助酒興。”說罷,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來。
趙王不好推辭,只好勉強彈了一首曲子。這時,秦國的史官把這事記了下來,並且念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秦王令趙王彈瑟。”
趙王受到侮辱,氣得臉色發紫。這時候,藺相如拿了一個瓦盆,突然跪到秦王跟前,說:“趙王聽說秦王也會演奏秦國的樂器。我這裡有個瓦盆,也請大王賞臉敲幾下助興吧。”
秦王勃然變色,不理藺相如。藺相如說:“大王未免太欺負人了。秦國的兵力雖然強大,可是在這五步之內,我可以和大王同歸於盡!”
秦王被逼無奈,只好拿起筷子在瓦盆上胡亂敲了幾下。藺相如回過頭來叫趙國的史官也把這件事記下來,說:“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相會。趙王令秦王敲擊瓦盆。”
秦國的大臣見藺相如竟敢這樣傷秦王的體面,很不服氣。 有人站起來說:“請趙王割讓十五座城給秦王上壽。” 藺相如也毫不示弱地說:“請秦王把咸陽城割讓給趙國,為趙王上壽。”
秦王眼看局面十分緊張,而且事先已探知趙國派大軍駐紮在臨近地方,真的動起武來,恐怕自己也佔不到什麼便宜,就喝住秦國大臣,說:“今天是兩國君王歡會的日子,諸位不必多說。”
這樣,兩國澠池之會總算圓滿而散。
藺相如兩次出使,保全趙國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趙惠文王十分信任藺相如,拜他為上卿,地位在大將廉頗之上。
。。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3)
廉頗很不服氣,私下對自己的門客說:“我是趙國大將軍,出生入死,立了多少汗馬功勞。藺相如不過耍耍嘴皮子,有什麼了不起的?現在他竟然爬到我頭上來了。哼!我見到藺相如,總要給他點兒顏色看看。”
廉頗的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裡,藺相如就裝病不去上朝。
一天,藺相如帶著門客坐車出門,正是冤家路窄,老遠就瞧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藺相如立即叫車伕把車退到小巷裡去躲一躲,好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
這件事可把藺相如手下的門客氣壞了,他們責怪藺相如不該這樣膽小怕事。藺相如對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跟秦王比,哪一個勢力大?”門客說:“當然是秦王勢力大。”藺相如說:“對呀!天下的諸侯都怕秦王。為了保衛趙國,我就敢當面責備他。怎麼我見了廉將軍反倒怕了呢。因為我想過,強大的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就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在。要是我們兩人不和,秦國知道了,就會趁機來侵犯趙國。就為了這個,我就得忍讓點兒。”
有人把這件事傳給廉頗聽,廉頗感到十分慚愧。於是,廉頗赤裸上身,揹著荊條,來到藺相如府上請罪。見到藺相如後,廉頗說:“我是個粗人,見識少,氣量窄,不知道您竟然這麼寬宏大量,這麼忍讓我,我實在沒臉來見您。請您責打我吧。”
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說:“咱們兩個人都是趙國的大臣。將軍能體諒我,我已經萬分感激了,您怎麼還來給我賠禮呢。”
兩個人都激動得熱淚盈眶,從這以後,兩人成了知心朋友。
張良忍讓成帝王之師
張良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謀臣,是輔佐漢高祖劉邦取得天下的主要謀臣之一。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通俗的說法就是能掐會算。
曾有一位《易經》大師在講座時談到,不學《易經》難為良醫,不學《易經》難為良相,還說姜子牙、范蠡、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良相都是精通《易經》的大師,他們的能掐會算就是透過《易經》推演出來的。是不是如此,我們暫且不去考證,但有一個“張良拾履”的故事倒是流傳甚廣。
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很久以前,一個後生在下邳(今屬江蘇)的一座橋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丟到橋下,然後不客氣地說:“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撿上來!”那後生一聽先是愕然,而後就想揍這老頭一頓。但看在老人年紀比較大的份上,後生強壓著火氣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老人說:“給我穿上!”後生想,既然給他撿了鞋,再穿上也無妨,於是跪下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