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購買力則是以真實的經濟力量為基礎的,而不僅僅是良好的信用。
亞洲國家長期採用釘住美元的貨幣政策,最終必將導致美國和亞洲國家同時出現經濟危機,因為中央銀行需要同時滿足供給雙方的信貸需求和超額支出。因此,我們必須改變現有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競爭的作用,以真正的國際性貨幣政策取代區域性的貨幣干預政策。
虛弱無力的美國經濟不會讓任何人感到意外。實際上,它只不過是所謂經濟復甦帶來的直接結果,而這種經濟復甦的本質就令人懷疑。越來越多的內在失衡已經讓美國經濟焦頭爛額:貿易赤字、聯邦預算赤字、個人債務、空前低水平的國民儲蓄率、資產的價格泡沫,當然,還有史無前例的高消費支出。如果把這些失衡放在任何一個其他國家的身上,恐怕這個國家早已經分崩離析了。但美元卻逃脫了厄運,其原因在於,亞洲國家的中央銀行為避免本幣升值,正在開始囤積美元。
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在經歷信用膨脹,但兩者的性質卻迥然不同:在美國,超額信貸轉化為更高的資產價格,更重要的是,這些信貸最終形成了個人消費;而在亞洲,超額信貸則主要轉化為資本性投資和生產。因此,兩種經濟的最終結果當然是大相徑庭:美國人在借錢、花錢,而亞洲人卻在生產和創造。
這種相輔相成的關係最終體現在貿易逆差上。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個日漸突出的問題卻沒有引起政府的重視,在美國的經濟政策或經濟分析中卻看不到絲毫反映。自1999年以來,貿易逆差佔GDP的比例幾乎翻了三番,從2?1%增加到5?75%。相比之下,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決策者和經濟學家們還在擔心貿易赤字會損害美國的製造業。1985年9月,在美國財政部部長詹姆斯·貝克(James Baker)的倡導下,五國集團'7'的財政大臣同意採取聯合行動,大幅降低美元價值。
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美國的決策者卻認為,貿易赤字有利於美國經濟及其金融市場。他們認為,廉價的進口商品將在遏制通貨膨脹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並最終發揮限制高利率的作用。事實上,如果當時就採取提高利率水平的策略,就很可能會達到降低消費支出的效果。但是,如果不約束支出,貿易逆差註定會成為不可避免的結局。歸根到底,所有這一切的最終受害者將是美國的美元。
戰後,無論在美國還是其他地區,一個包含通脹、高利率、貨幣緊縮、衰退和復甦的經濟週期,已經成為普遍接受的經濟週期模式。然而,今天我們卻第一次背離了這個已經為事實驗證的結論。評論家也許會辯解,今天的美國正在經歷一個低通脹、低利率、漫長的強勢經濟增長期。這有什麼不好呢?
糟糕的是,我們事實上根本就沒有見到這個強勢增長期。美國的商業投資已經下滑到戰後的歷史新低,在近幾年裡,甚至還不到GDP的2%。另一方面,金融性投資淨額卻高達GDP的7?8%。換句話說,與美國經濟中,與外國投資相對應的部分始終是居高不下的個人消費和公共消費,同時伴隨著低迷的儲蓄和投資。
但美國官方評論則認為,造成鉅額美國貿易赤字的原因主要是外國人。原因有兩點:首先,外國投資者急於收購美國資產,以期獲得高於其他地區的投資回報率;而另一原因則歸結於世界其他地區停滯不前的經濟增長。按照這種觀點,外國投資是造成貿易逆差的直接原因,因為它提供了外國投資者所需要的美元。
從無所不知到一無所知
對於國際貿易赤字而言,首先需要認識的問題是,它的本質定義在於國內支出超過國內產出的餘額。但實際上,這個超額支出是國內過分自由的信貸所造成的,而不是其他國家更低廉的商品價格。
※BOOK。※虹※橋書※吧※
第23節:病態的消費觀(6)
第二種論調同樣令人不可思議,它把貿易赤字歸咎於美國的高經濟增長率。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已經遠遠超過美國。這些國家均維持著長期的貿易盈餘,而盈餘主要源於他們的高儲蓄率。而這才是影響貿易赤字和貿易盈餘最關鍵的變數。
美國國內支出向國外生產廠商的轉移,實際上就是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虧損。這重要嗎?當然。2006年,美國的損失已經達到令人窒息的7 590億美元,比一年前5 000億美元的赤字增加50%多。它已經成為美國收入和利潤的頭號殺手,而依賴增加信貸或增加消費卻無益於解決問題。日漸擴大的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