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聽到“嗚哩哇啦”的鎖吶聲。於是院子裡的迎親的人們便忙碌起來,孩子們一窩蜂似地往外跑。終於近了,身著紅裝、頭蓋紅綢巾的新娘騎在一匹紅色高頭大馬上,款款而來。前面是鎖吶、鑼鼓組成的樂隊引路,後面是挑著嫁妝的隊伍,一路吹吹打打地走來,經過村東頭的楓樹進了村子,再從祠堂旁邊的石徑走進了桂花院,於是一陣鞭炮齊鳴,喝彩聲高唱。新郎身穿藏表色長袍,斜披一條紅授帶,站在院門口,專等著將新娘從馬上抱下來,然後背進屋拜堂。於是司儀就唱:“一拜天地,皇天后土當敬仰!二拜高堂,養育之恩不可忘!夫妻對拜,白頭偕老牽入洞房!”新郎新娘一入洞房,喜糠就從天而降,撒滿一地,於是人們便爭先恐後地撿拾起來,最歡鬧的是孩子們,嘻嘻哈哈地鬧得滿屋笑聲。人們最盼望的還是晚上鬧新房,特別是年輕人。
那晚我也去了。吃過晚飯,我從後門溜出家門。我家後門斜對著一個“八”字門,是另一個庭院的大門,有六級臺階,進去還有六級石階,穿過這個庭院再經一道隔牆門就到桂花院了。那時天已黑,屋子裡亮著從農業社借來的“汽燈”。這種燈很亮,比得上現在的電燈,只是點亮它比較麻煩,不僅需要煤油,還要打氣。那時農業社開大會、村裡唱戲、辦大事都是用這種汽燈。娶親鬧洞房當然也算是大事,借用公家的“汽燈”自然順理成章。屋子前廳已經擠滿了人,有幾個青壯年正準備著如何鬧洞房……最活躍的要數後來當了生產隊隊長的“釘仔”。
鞭炮一響,熱鬧開始了。新娘新郎被人們從洞房裡拉出來,簇擁著來到前廳,男女相對面站著。這時我才看清新娘的容貌,她的確長得很漂亮,個頭與男人齊高,有米左右,臉俊俏含羞似貂嬋,眼嫵媚流盼賽飛燕。
“來來來,讓開……”釘子拿來了一副鑔——“鑔”是民間的叫法,正統名稱叫“鈸”,是打擊樂器中的一種。一副鑔有兩片,圓型面,中間突起半圓球,中心有孔可穿入綢帶;有大中小之分。這是一副中鑔,他自己拿著一片,把一片塞給另一個男人,吩咐說:“把它系在新郎的肚子上!”自己卻站到新娘子身後去,給新娘子系鑔,似有摟抱之嫌。鑔繫好了,拉開新娘新郎之間的距離,然後喊“一二三”,站在新娘新郎身後的人們就使勁把兩人往對方推,讓系在兩人肚子上的鑔相撞擊,成年人都明白這種遊戲象徵著什麼,於是哈哈大笑。撞擊一次是過不了關的,人們總要找出各種藉口,一而再,再而三地讓兩人撞擊。
“不響不響,來過來過!”
“不行不行,系得這麼上怎麼撞得中啊?系下一點!系下面一點!”
“偏了偏了,沒對準啊!放中間一點呀!”
……不管怎麼鬧,新娘新郎都百依百順,是不會發火的。鬧洞房的節目很多,有新娘“打馬馬肩”騎在新郎肩上從房樑上摘糖果、有“筷子打頭”、還有“尋鞋子”……等等,都是些耐人尋味、讓人捧腹大笑的遊戲。當然還有“聽房”之類的風俗,那是要鬧到很晚以後的事。我是沒有這個耐心的,因為要睏,便回家了。
這是我兒時看到最熱鬧的,也是記憶最深的一場鄉村婚禮。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雙鏵犁
在祠堂兩面牆壁上有兩條用石灰水刷了兩條大標語,一面寫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萬萬歲!”一面寫著“全民總動員,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字是宋體字,是村裡請小學教師寫的。那時候,村裡還沒有誰能寫那麼大的字,全村大街小巷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標語都是請老師寫代勞。祠堂兩面牆上的大標語最是顯眼,讓人看了心裡暖暖的。人人都在傳唱:“人民公社是橋樑,共產主義是天堂!”天堂是什麼樣子喲?沒有人說得清。於是村裡在祠堂召開了大會,大隊支部書記“獨眼龍”在大會上解釋說:“具體來說,我也說不大清楚,總之是好日子,錯不了!有句順口溜我也是聽來的,我念給大傢伙聽聽:‘耕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好日子啊!到時候要什麼有什麼……”
“獨眼龍”一夜之間由村支書變成大隊書記,只是換了一套衣服,地位沒變,還是村裡第一把手。
“獨眼龍”的真名叫龍共田,是個殘廢軍人。據說,他十幾歲隨母親改嫁來到我們村,1952年的那個冬天,已經二十五歲的他在肖江河堤上修堤壩,聽說縣城在招收志願兵,他丟下篇擔就走了,報名入伍赴朝參戰。然而,還沒等到他真正參加過一場戰鬥,便在一次晚間穿插敵人防線時被美軍飛機炸彈炸傷,丟了一隻眼,削去一塊麵皮,前後不到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