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逐一登記的盜得寶物中,卻無此貼。

後世學者抱著一份美好的心願,希望《蘭亭序》》在武則天的乾陵內,果真如此,真乃中華文化之大幸。

最不義的盜墓狂人劉豫

宋哲宗趙煦“曝屍”陵外

人物篇 歷史上的十二大盜墓狂人(7)

目前考古界判斷,中國現存的所有帝王陵,除極少數幾個外,都已被盜墓者光顧過了。

唐“十八陵”讓溫韜盜掘了,北宋“鞏義八陵”則讓叫劉豫的人破壞乾淨。北宋皇陵在今河南省鞏義市,葬有北宋七位皇帝和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追尊“宣祖”)的遷葬陵,號稱“七帝八陵”。漢、唐帝王生前就開始卜穴營建了,而且宋朝皇帝生前不預築壽宮。所以,相比漢、唐帝王陵冢,北宋帝王陵規制相對簡單,但簡單不等於陪葬品少。

劉豫,本為北宋臣子,後降於金政權。降順變節,本已不仁,合夥盜掘陵,則更不義。

北宋的最後一位皇帝是欽宗趙桓,年號靖康,其在位僅一年又四個月。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十五日,金國大將粘罕率軍自孟津渡過黃河,次月金兵攻陷東京,君臣南逃,北宋滅亡。四年後,即公元1130年,降金的劉豫被金國扶植為“大齊皇帝”,建立傀儡政權“大齊”(公元1130…1137年,年號“阜昌”),1132年遷都開封。

當了傀儡的劉豫學起了曹操,設了專門的盜墓機構,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有記載的官盜機構。劉豫將人馬分汴京、洛陽等幾路,瘋狂盜墳掘陵。史書上記載,“劉豫僭立,見兵士賣陵中玉碗,即置陶沙官,再發河南山陵及發民間無主墳墓。”除了啟用他臣,為保證肥水不流外人田,劉豫還任命自己的兒子為“淘沙官”。

前面說了,北宋的皇陵比較簡單,實際上也花費巨大,如宋仁宗趙楨的永昭陵,耗銀50萬兩、錢150萬貫、絲絹250萬匹,費用佔當時國庫年收入的一半,動用民工近5萬,所謂簡單權是相比於漢、唐皇陵而言。因為簡單,反盜墓設計也比較粗糙,劉豫盜掘起來並不費多大勁。

劉豫與金國粘罕的官兵先後盜掘,互相勾結,把趙匡胤生前認定的風水寶地毀得不成樣子,除了皇陵,後陵、妃墓、周圍的臣子墓、普通民冢,都未能倖免。據記載,劉豫與粘罕盜墓很有一套,小墓採用目前考古界常用的“大揭頂”,完全把墓刨出來。大墓則從陵臺一側挖洞,撬開墓頂券石,縋繩而下。期間,現場場面熱門,陵區內到處都是盜墓計程車兵,宋哲宗趙煦的屍骨被挖出後,亂拋在地,曝曬日下。當時被棄屍骨漫山遍野,風水寶地成了亂墳荒冢。

劉豫與粘罕壞事做絕還要裝好人。粘罕攻破北宋京城之初,裝模作樣,還下令禁止軍人搶掠陵廟器物,並備置大禮,派人祭悼永定、永昭二陵。在盜掘得手後,為不留痕跡,還放火焚燒,陵墓地上部分和附屬建築全都燒燬了。

偏居臨安(今杭州市)的南宋政權聞訊後,派淮北宣諭使方庭碩到鞏縣謁陵,查證八陵全被盜掘毀壞。見到拋在地下的趙煦屍骨,方庭碩於心不忍,脫下自己的衣服把屍骨包裹了起來。時皇帝為宋高宗趙構,趙構聞訊大驚,急命河南鎮撫使翟興和民族英雄岳飛北上,趕走金兵,修復了皇陵。

但不久,又讓北金政權控制了,此後,北宋皇陵再被毀壞,本來就被劉豫“淘”得一乾二淨的北宋皇陵,最後徹底完了。

劉豫與粘罕盜掘北宋帝王陵,裡面還有政治上的原因。史學界認為,金政權有意借摧毀皇陵之際,刺激南宋政權神經,從而達到摧垮漢人精神的意圖。而劉豫在其中當了一個很可恥的角色,為後人鄙視!

最沒德性的盜墓狂人楊輦真珈

朱元璋命人找回被做成飲具的帝王頭顱

北宋皇陵被盜掘,南宋皇陵也未能倖免。

南宋皇陵是在元初遭盜掘的,這也是中國帝王陵寑被盜掘事件最悲慘的一次。南宋皇陵實為“攢宮”,即為攢集梓宮,暫葬地。初葬時考慮以後“收復河山”,遷回河南鞏義祖陵區內,所以棺槨葬得比較淺,盜掘起來比鞏義宋陵更方便。

盜掘南宋皇陵的是叫楊璉真珈,這是一個西域和尚(蕃僧),作為一個出家僧人,本該好好修行,但他不事佛法,毫無道行和德性,壞事做盡,是出家人和盜墓隊伍裡的雙重敗類。

人物篇 歷史上的十二大盜墓狂人(8)

在中國盜墓史上,僧人盜墓並不鮮見。如袁枚的《子不語》“掘冢奇報”中,便出現了僧人的影子(詳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