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千響應河南人王仙芝起義。

黃巢的起義軍紀律嚴明,還提出了頗順人心的“均平”口號。黃巢對外稱,“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 甚得民心的起義軍,隊伍迅速壯大。公元880年11月佔領東都洛陽,次年拿下京城長安,並建立了農民政權,國號“大齊”。但三年後,即公元883年6月17日,黃巢兵敗自殺,唐亦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了更加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黃巢軍隊前期“整眾而行,不剽財貨”,那他號稱四十萬大軍的糧餉從哪來?盜墓掘寶應該是其財路之一。

黃巢成為中國盜墓史上的狂人,是因為其盜掘的物件都是重量級。一是效法項羽,掘秦始皇陵;二是學赤眉軍、董卓,掘漢武帝劉徹的茂陵,三是掘武則天與李治的合葬墓乾陵。對於黃巢盜掘的文字散見諸陵的盜掘記載中。

人物篇 歷史上的十二大盜墓狂人(6)

在乾陵被侵犯的歷史文字中,黃巢掘陵時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據說差不多挖了半座梁山,但最後僅挖出了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此至今仍有跡可尋。由於農民軍中文化人少,加上乾陵的結構實在太堅固,兵士弄不清乾陵的內部結構,結果挖錯了方向,乾陵躲過了劫難,否則儲存不到今天。看來,盜墓也是要學問的,蠻幹不行。

手下有那麼多人,隨便挖挖也能弄出不少寶物啊,真是蠢死了。從當年的實際情況分析,在三座帝王陵寑中,黃巢不會一個未得手,最有可能掘開的是茂陵,茂陵之前已多次遭盜,地宮入口容易發現。現在分析,黃巢帶領起義軍盜掘帝王陵,亂挖一通,並不僅僅是盜寶,也有洩恨的意思,是對封建皇權的一種政治挑戰。

危害最大的盜墓狂人溫韜

《蘭亭序》真跡可能被撕毀了

學者的主流觀點認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李淵開國的大唐王朝,至今大唐遺風尚存。

在全球好多地方和國家,把中國人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中國的古式服裝在外國人眼裡是“唐裝”(實際並非唐人服飾),至今仍穿在國人的身上,並作為“國服”而出現在重要的國際外交場合。

連武則天在內,唐朝共有21位皇帝。除末二帝李曄葬河南和陵、哀帝李柷葬山東溫陵,其餘19位皇帝的陵寑都在漢陵以北的北山山脈一帶,號“關中十八陵”(武則天與李治同陵)。但其中17座都被盜掘了,而第一禍首就是唐末五代時期的節度使溫韜。溫韜也算是歷史上盜掘帝王陵最多的一個人,許多珍貴的文物都讓他給毀了,實乃危害最大的盜墓者,真是罪該萬死。

溫韜,易名李彥韜,五代時梁國人。溫韜祖籍京北華原(今陝西耀縣),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節度使,鎮轄關中地區。有一個傳說,溫韜生下來時剛好有匪星殞落在昭陵所在地區的嵯峨山,迷信者遂傳將給唐皇陵帶來一場災難的人物出世了。

溫韜在長安做了七年行政長官,關中地區幾乎所有唐朝皇陵,就是溫韜趁戰亂,在其任期內盜掘開的。溫韜盜掘唐皇陵是有案可稽的,不論正史,還是野史,都有明確記載。

《新五代史·溫韜傳》:“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舊五代史·溫韜傳》:“唐諸陵在境者悉發。”

《資治通鑑》亦載,“華原賊帥溫韜聚眾,唐帝諸陵發之殆遍。”

乾陵保住不被盜掘之身,要感謝奇異的天象。宋人程大昌《考古編》中稱,“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就是說,在盜掘乾陵時,出現了極為反常的天象,狂風驟雨閃,電雷鳴,怕遭報應的溫韜被嚇跑了。

溫韜給中國帝王陵帶來的破壞是災難性的,不可逆轉的,許多珍貴的文物讓其給毀了。所以史學界、考古界都認定,溫韜是中國盜墓史上危險最大的一個盜墓者,有千古之罪。唐太宗李世民死後,把《蘭亭序》等眾多珍貴的名家書畫真跡作為陪葬品,帶進了昭陵。

搞笑的是,不通文墨的溫韜在把一批書畫作品帶出昭陵後,看上的卻不是價值連城的書畫作品,而是裝裱在外的華美綢緞。他讓手下將上面的綢緞全部撕下來,而把作品扔了。史學界推測,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從此不再出現,可能就是讓溫韜給撕毀了。但讓人不解的是,在溫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