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浩大的工程呢?

原來,蒙恬充分利用了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原有的長城,加以修補、連綴。秦長城的西段借用了秦昭襄王時期修築的長城,中段、東段則借用了趙長城、燕長城,起自臨洮(táo,桃),即今甘肅岷縣,沿賀蘭山、陰山,東至遼東(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史記·蒙恬列傳》)。

長城雖長,但由於有了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長城的基礎,這項巨大的工程四年便得以完成。

自此,長城成為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一道分水嶺。終秦之世,蒙恬率領三十萬秦軍牢牢地守住了這道防線。如果沒有這道屏障,大秦帝國在對付匈奴的入侵時可能會付出更大的代價。而且,在秦朝滅亡之後,從漢代到明代,長城都是中原農耕民族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最為有效的防禦體系。因此,秦長城對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二十九 萬里長城(3)

由此可見,秦始皇並非修築長城的第一人,但是長城卻因秦始皇而有了一個響徹後世的名字——萬里長城。長城其實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楚國修建的方城,這是我國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長城。到了戰國時期,很多諸侯國如齊、燕、趙、魏、秦,為了加強防禦和劃定疆界都紛紛修築長城。到了秦朝兼併六國之後,在秦、趙、燕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築了萬里長城。之後的漢朝一直到明朝,歷朝歷代都修建了長城,而我們現在最常看到的、儲存較完整的長城是明朝修建的。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以及之後各朝各代修建的長城長度相加超過十萬裡,所以長城堪稱是“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裡”的偉大工程奇蹟。顯然,長城作為一道高聳的、綿延不斷的長牆,它在冷兵器時代所具備的軍事防備效應是不言而喻的,但與此同時,它所耗費的人力物力也是驚人的。

歷史的貢獻往往與歷史的罪孽是一對孿生兄弟。在一定程度上,長城對中華民族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並不能反證秦始皇修築長城的絕對正義性。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不久,就發動百姓進行如此巨大的工程,給百姓造成了極大的負擔。不僅僅是沉重的經濟負擔,秦朝的苛法也使長城成為修築者的墳墓。所以,秦長城是秦朝百姓的又一項奪命工程。

《水經·河水注》(卷三)記載:

楊泉《物理論》曰:秦始皇使蒙恬築長城,死者相屬,民歌曰: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

這首民歌的大意是,生了男孩千萬不要養活,生了女孩一定要給她吃最好的食物。你難道沒有看見長城之下,都是由無數屍骨支撐著。

中國人歷來“重男輕女”,而這首民歌為什麼偏偏“重女輕男”呢?因為參與修築長城的主要是男性,而他們又多死於築城過程中,所以,這首民歌唱出了令我們頗為費解的“重女輕男”的心曲。

可見,當年修築這座萬里長城曾給秦朝百姓帶來多麼沉重的負擔。

千堆白骨起垣墉 哭倒長城罵倒秦

長城像一條巨龍綿延萬里。它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沙漠,奔向蒼茫大海,不愧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罕見奇蹟。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動用了近百萬的勞力來修築長城,佔當時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而且那個時代沒有任何可減輕勞動負荷的機械裝備,工作環境又是處於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其艱難程度可見一斑。因此有人認為,修築長城是秦始皇蹂躪百姓的一個重要證據。婦孺皆知的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就是當時百姓修築長城勞役悲慘境遇的反映,寄託了人們對大秦帝國*的痛恨與推翻其*的強烈願望。那麼“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究竟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呢?這個故事與秦始皇的*究竟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修築長城被當時百姓視為秦始皇的*之首。“孟姜女哭長城”這個故事流傳極廣,影響極大,孟姜女的故事已經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與“牛郎織女”、“白蛇傳”、“梁祝”並駕齊驅的中國民間四大傳說之一。這個故事的流傳經歷了一個長時間的發展過程。

孟姜女的故事原型見於《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的記載。

公元前550年,齊國大夫杞梁(名殖)陣亡。戰爭結束後,齊莊公在歸國途中遇到杞梁的妻子,齊莊公想就地弔唁,而杞梁妻則認為在野外弔唁不合禮儀,婉言相拒。齊莊公只得到杞梁家中進行正式弔唁。這個故事裡的杞梁妻只是一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