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在權衡個人的得失。如今他已經爬上了一個高峰,這個高峰上過去站的人是袁崇煥、洪承疇、祖大壽,現在是他。降與不降,這中間的成本哪個更大,他沒有想清楚,在這個事情沒有清楚之前,他不會輕易做出決定。

吳三桂當時不過三十幾歲年輕,但已經鍛鍊成了一個非常高明的權力動物,在他的親屬與至交都因勸降不成而深表失望的時候,他依然夢想打出最後一張好牌。

勸降進行了一年,沒有結果,清崇德七年十月,初冬,皇太極準備再次遠征,不過,愛才若渴的這位大政治家在出發前還是給他心中的“趙雲”寫了一封信,這是皇太極以個人名義給吳三桂的一封信,信中寫道:

今者明祚衰微,將軍已洞悉矣。將軍與朕素無仇隙,而將軍之親屬俱在朕處,惟將軍相時度勢,早為之計可也。(《清太祖錄》)

信寄出後,祖大壽的信也接著到了,依然是勸降,但是吳三桂仍然不降。仗是非打不可了。

祖大壽勸降不成,曾經提出過一個比較高明的主意,他要皇太極拿下中後衛所,取吳三桂家屬,迫使他降清。這個主意提出還沒有實行,吳三桂突然來了覆信,這封信是直接給祖大壽的,當然也在第一時間內落入了皇太極的手中,信中以晚輩的名義說出了自己內心的矛盾,並言明瞭自己不降的決心。這封信看似平淡,但對皇太極來說,卻捕捉到了吳三桂微妙的心理活動,他認為吳三桂的內心已經開始猶豫了,勸降信有了結果。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最後的砝碼(2)

在《清太宗實錄》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清太宗在閱完吳三桂回信後,又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說:

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此機會,殊可惜耳。(《清太宗實錄》)

這可能皇太極給吳三桂寫的最後一封信吧。這個時候,吳三桂內心的猶豫是有原因的。李自成的軍隊已經逼近北京了,清軍的厲害自己也嘗過了,這時的他,何去何從,已經難以看清。在他內心深處,他當然盼著能做明臣,取得蓋世功名,但是形勢所迫,已經非人力能達到了。

皇太極看出了他的想法,正想再有一步行動時,非常不幸的是,常年積勞成疾終於徹底搞壞了他曾非常強壯的身體。清崇德八年(一###三年)八月,皇太極突然病逝。這個一生善待漢人降將,欣賞忠臣烈子,並因此深愛吳三桂才華的帝王,終於沒有機會親自招降這位心儀已久的將軍,就與世長辭了。

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位,稱世祖,改年號順治。因為他年齡太小,眾人推舉鄭親王濟爾哈朗與和碩睿親王多爾袞攝政。由此進入了滿清另一軍事強人多爾袞專權的時代,也標誌著中國歷史再進入一個關鍵時期。

由於為皇太極辦喪事,滿清暫時停止了軍事活動。一個月後,皇太極喪期未滿,濟爾哈朗、多爾袞與諸王貝勒大臣便做出徵寧遠的決策,凡出征的將領大臣先除喪服,為出征做準備。

多爾袞名為徵寧遠,實際是攻取寧遠以西至山海關之間的中後所、中前所、前屯衛三城。這一招釜底抽薪之計極為高明,他們要佔領防守薄弱的前屯衛三城,從而切斷了寧遠與大本營山海關的聯絡,把寧遠變成一座孤城。

滿清非常幸運,在主心骨皇太極辭世後,他們遇到的剛過三十的碩睿親王多爾袞同樣是一個不世出的軍事奇才。通讀這段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四年的歷史屬於幾個青年人的角逐,其中李自成最大,三十九歲;吳三桂、崇禎、多爾袞,都在三十三四歲的年紀,幾個剛過三十而立的青年,各自擁有著完全不同的個性、能力和際遇。而多爾袞的參與,更讓這場角逐加快了步伐。

三所的明軍哪是多爾袞的對手,前後不過七八天,很快就被清軍連連擊敗。一切如多爾袞所願,寧遠終於成了孤城,不過,唯一遺憾的是,吳三桂已經把在中後所的家屬們提前轉移到北京了。這讓祖大壽在皇太極生前獻的那條妙計,未能得逞。數年前,祖大壽曾固守錦州多年,這次輪到吳三桂了。吳三桂與寧遠城的命運已經緊緊連在一起了,多爾袞的大軍壓到城外,他的處境和當年的祖大壽多麼接近!

就在進退兩難之間,吳三桂和他的關寧鐵騎迎來了一###四年。這年春天,崇禎突然下了一道聖旨,調吳三桂回師勤王。

回師勤王的原因是李自成的軍隊已經打下了山西,北京危機迫在眉睫,回師勤王的意義還有一個,那就是放棄在明朝軍事史上曾佔據過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