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的重鎮寧遠,回師後撤,從此後,寧錦防線徹底崩潰,除了一座山海關,明朝再沒有其他的屏障。
不知此時吳三桂的心情如何。他在寧遠多年,放棄寧遠,意味著也同樣放棄大明江山在遼東的所有勢力,他的父輩、叔伯輩與滿清的最後較量,竟然如此告終?不過,還有一件事也在刺激著他,他以三十三歲的年紀被封為“平西伯”,位極人臣,現在是帝國的唯一的希望,只要明不亡,他就是帝國最大的功臣,但明若亡了,他也將一無所有。可是同樣的,留在寧遠,他也要面臨著多爾袞的強大勢力,去留之間,均是輸贏一線。
這個時候,帶著非常矛盾的心情,吳三桂準備撤出寧遠。
這是一次艱難的撤離,除了他自己的四萬軍隊,還有遼東百姓七八萬人,當年四鎮被破後很多人口都流動到了這裡,這還不包括遼民和士兵家屬。所有的人都不願留在寧遠。寧遠已經是死城,等待著滿清軍隊來接管,吳三桂也不能不為這些子民著想,只能把寧遠及其附近的兵民全部遷入山海關內,但這樣一來,就給撤退工作帶來了很多的麻煩事。
最後的砝碼(3)
吳三桂為了這次撤離做了精心的準備。崇禎十七年三月初十,他率軍民號稱五十萬眾,攜帶著官方文獻及私人著述等多種物品,遺棄了明朝苦心經營近兩百年的寧遠孤城,向山海關進發。這一路上,百姓背離家鄉,婦幼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