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
中國人無論怎麼改變,始終奉行“德本才末”的理念,這一點是彌足珍貴的。
中國人評價一個人,往往不是看其出身,而是看他的選擇。英雄不問出身,而是看他的價值取向是否正確——正確的,才會進一步看他是否有才幹。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汪精衛是個才華橫溢的人,書法方面的造詣非常高。但是沒有一個人練字時說要練汪體。書法中的宋體,本來是由宋朝的奸臣秦檜所創,但是因惡其為人,所以命名為宋體而非秦體。古人亦說:“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這都說明,不管你有多大才幹,不管你有多少功績,只要品德不好,那你所有的功績都會被一筆勾銷。
現在很多人想替曹操翻案,我覺得沒有必要。不可否認,曹操確實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但是他晚節不保,所以人們抹殺了他的功績。品德是大家都重視的內容,很難改變。一個人,品德好,我們會考核其才幹;品德不好,就算他才高八斗也枉然。所以作為一個團隊管理者,不管是領導還是幹部,都要重視德行,不能一味地以能力來取才。
以人為本
只有中國人才能做到以人為本,西方人則是以神為本,所以西方的經營管理實際上是神本位的。所謂神本位有三個特點:
第一,重視戒律。這是因為西方的神規定人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而在中國卻沒有這樣的規定。中國人從來不規定應該怎樣做,只強調效仿。西方人重戒律,我們重參考權,即考察他有哪些值得我們效仿的。
第二,西方人把人規格化,這點和我們也不同。西方企業在用人的時候,關注的是你學了什麼課程,而不關心你什麼時候畢業、哪裡畢業的。中國企業在用人的時候,經常會問你哪年畢業的、哪個大學畢業的、導師是誰,等等。儘管我們一直在學美國,但是很多地方我們還是沒有學到,就是因為基本出發點不一樣。中國人除了重視能力,還重視人格,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不能用規格來界定。
第三,中國人相信人會不斷成長,西方人只關注你現在能不能為我所用。中國的企業主要看員工進來以後的表現,如果不能成長,就會讓其離開,如果能成長,就不在乎其學歷、出身。而西方企業著眼於現在,你勝任這份工作就來上班,勝任不了就另謀高就。中國企業把員工不能成長歸咎於自己,而西方企業把員工不能成長歸咎於員工個人。雖然中西方企業都重視培訓,但培訓的目的不同,西方企業是為自己訓練人才,中國企業是為社會培養人才。
善始善終
不管在哪裡,中國人都是有始有終,好聚好散,因為中國人的目光長遠。中國人相信,人與人之間不但有善緣,還有孽緣,不但“有緣千里來相會”,還會“不是冤家不聚頭”。因此,中國人重視廣結善緣,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到時候自然能逢凶化吉,善始善終。
加強歷練才會有提高
一、充實自己是成功之本(2)
歷練和經歷不一樣,歷練是要吃一些苦的。一個人“不知民間疾苦”,那他就很難體會成功的重要性。中國有句話叫“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孟子也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說的都是這個意思。日本企業非常重視幹部和員工的歷練,它們開設了“魔鬼訓練營”,以鍛鍊幹部和員工。“魔鬼訓練營”最大的目的不是給你提供什麼東西,而是讓你知道世上有多少困難。
幹部要多加歷練才能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積累經驗,應付各種各樣的困難。
提升溝通與協調能力
作為一個幹部,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溝通與協調能力。沒有這兩種能力,你就沒有辦法去管理團隊,因為你一天到晚下命令,遲早會引起大家的反感,甚至有人會說你“拿著雞毛當令箭”。溝通就是好好商量,我們常常覺得這個幹部不好商量,那個幹部好商量,其實只是好商量的幹部溝通能力強。中國人不重視誰聽誰的,而重視起碼的尊重,就是說,我講的話你不一定接受,但你一定要給我相當的尊重,你尊重我但不接受我的意見,我也會很高興。
舉個例子,很多時候爸爸講了半天,兒子只會說“好、好、好”,結果是“陽奉陰違”,爸爸也不會追究什麼。如果爸爸說應該怎麼辦,兒子當面說不行,爸爸肯定會很生氣。其實爸爸也清楚,他的兒子根本不會按他的要求做,但是他還要說,而且不容許兒子反駁。我覺得這是領導和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