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它的質量,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用行政的辦法去維護它的質量。
6。4 大學配套改革及中國大學集體崛起問題
大學配套改革及中國大學集體崛起問題
趙曉:現有改革方案主要涉及大學內部治理結構和機制,而外部層面,也就是國家、社會、大學這些關係的理順上,好象基本上還沒有觸及。如此大學的改革會成功嗎?
張維迎:這方面當然只能呼籲政府。我本人一直在探索這個問題。好比說光華管理
學院1999年創辦EMBA,就是一個創新,但最後國家承認了。這跟安徽小崗村實行土地承包制一樣,一開始正式制度並不接受,但最後政府方面接受了,並且推開了。所以,我的理念就是,你幹你認為正確的事情,相信你最終是會被接受的。這就是我為什麼強調中國目前各個大學都得有改革精神,你不能等著上邊讓你改你再改。如果是那樣的話,那還要你校長幹什麼!
北大這次改革只是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邁出的一步,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政府和大學的關係必須徹底地改變,僅僅靠我們自己做這點工作是遠遠不夠的。但我們做的這個工作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就做了。我們當然同時還期待著下一步的改革,特別是透過內部改革促使上邊改革。
前面提到,改革不存在“一步到位”。中國改革突破點的選擇,往往都是改革後會引起新的矛盾、提出新的問題、帶來新的改革的地方。比如,國企改革先改了企業自主權,結果很快發現價格制度不改不行,這就迫使我們改價格制度,價格放開以後又發現惡性競爭的問題,然後我們逐步改產權。我想大學的改革也是這樣一個過程。我們不能要求一個理想的目標,或者看到了一個理想的目標,就夢想一步到位。我們這次討論北大改革的時as候,主要就考慮它是否有助於其他方面的改革,而我們認為答案是明確無誤的。
我曾經提出三個命題,並提出任何人能證明這三個命題,那北大這次改革就不要搞了。第一個就是這次改革會阻礙大學行政制度的改革;第二個就是這次改革會降低學術自由;第三個就是這次改革會降低教授的權力。
任何人要能證明這三個命題,那這次改革就不應該進行;如果你不能證明這三個命題,那我覺得所有批評意見都夠不上真正反對改革的理由。
這次改革之後,勢必引發一連串的改革。許多改革都涉及到配套,大學改革也不例外。大學的配套改革涉及到社會的協調問題(coordinating),如果沒有這些協調,僅僅北大改革,是不會成功的。但是我相信一點,北大改革以後,其他大學會跟著改革。一旦形成競爭以後,你要辦成一個優秀的學校,靠老體制是撐不住的,一定要改革。
而這次改革以後,我自己從作為一個教授的角度講,絕對不是想使得北大繼續鶴立雞群。中國有1000多所大學,北大、清華如果總像目前這樣鶴立雞群,其實是悲劇而不是喜劇,在這1000多所大學中間,將來跟北大、清華不相上下的至少應該達到十幾二十所,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真正的學術市場和學術規範,才會構建起中國一流大學的根基。
趙曉:就好比是產業叢集,一個企業勝出是建立在同產業的一堆企業基礎上。我們必須有一個大學叢集。如果沒有眾多的二流大學,以及十幾二十幾所接近國際一流的大學,北大、清華絕不會成為一流大學。
張維迎:就是!北大清華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就像珠穆朗瑪峰一樣,它是馱在喜馬拉雅山上的,你一定要在大量的不相上下的大學之間進行競爭,中國才能出世界一流大學,就像體育比賽要有大量一流選手的競技才能賽出國際記錄來一樣。而我們過去的體制恰恰是自我迴圈,從而上演“馬太效應”,強者益強,弱者益弱。北大清華,每年高考最好的學生都往這兒跑,其他大學只能錄取北大清華之後的學生,國家的經費也分開差距,維持、支撐這兩所名牌大學,這使得北大清華事實上有點像溫室裡的花朵。而我們講,一枝獨秀不叫春,萬紫千紅春滿園,透過大學改革中國大學應該迎來一個“春色滿園”的新時代。
現在北大、清華好多人說一旦離開了就沒出路。哈佛大學一年新招的教員淘汰90%都有出路,為什麼北大要淘汰20%~30%都沒有出路?就是因為其他大學與北大相比,大家都認為條件差距太大,都不願去。在美國,如果哈佛大學打10分,其他大學就打9。9分,9。8分,9。5分,9分,8分,等等,這樣才形成一個市場,但中國現在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