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不上學術規範。有人建議說中國要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院士,我看實在是不好選,因為沒有一個規範、沒有一個標準,你怎麼選?不是說大家吵吵嚷嚷,提出一個口號就能建立的,只能是透過不斷提高教師的水準,不斷引進外部評價機制才有可能建立。
有人可能不相信,認為選擇好某些“科學”的指標就可以了,其實任何硬性指標規定都會導致扭曲。試想,作為學術委員會的委員,他本身的學術水平就不高,他怎麼來評高水平?還有人經常自稱某某研究填補了國家空白,有什麼重大創造等等。他自己能評價這個嗎?不能!所以學術標準是內生的,我們只能保證程式上做到公開、透明,引入外部競爭,來保證儘量做到一個好的學術標準的樹立。但不要期待一天就做到建立硬性的學術標準。
另外,每個學科的學術標準都不一樣。比如說,有的理工科教授發表的文章特別多,他任何一個小實驗都可以寫一個文章去發表。在美國,一個高產教授一年在SCI上的文章可能有幾十篇,他帶領一大幫人去做這個研究。但是,文科顯然不可能。那麼,到底幾篇文章夠教授,什麼樣的雜誌為夠水平的雜誌,你肯定不能硬性規定,只能靠本學科自己來定。
北大的改革目標之一,就是希望以後按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