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授要透過國家的統一考試,優秀的人不願意經過這個考試,就跑到美國去了。這樣的體制下,大學之間沒有競爭,學術水平必然下降。而在美國,大學之間的競爭使得每個大學都必須努力吸引優秀人才,只有優秀的學者才能在一流的大學找到工作,水平越高的學者得到的待遇也越高,學術水平自然就會提高。

政府管制必然導致大學無法適應社會變化對大學提出的需求。我曾經思考:為什麼歐洲最好的商學院基本上都在大學之外,而美國最優秀的商學院一定在大學之內?我的答案是:美國的大學體制高度靈活,一旦社會產生了對管理教育的需求,競爭的壓力就會迫使大學必須滿足這種需求,商學院就會從傳統大學應運而生。而歐洲僵化的管理體制,使得大學根本沒法根據社會的需求設定新的專業,商學院只能在傳統大學之外生長出來。法國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是由哈佛大學的一些教授創辦的,已成為全世界最好的商學院之一,但法國政府到現在也不承認它,因為它不滿足政府規定的標準。

趙曉:是否可以這樣概括大學體制:歐洲是政府管制型,美國是市場競爭型,中國是政府主導型?

張維迎:可以這樣認為。有一點要注意,儘管歐洲有政府管制,但因為歐洲的大學有上千年的歷史,已經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大學本身對政府的管制還有一定的抗衡,而中國的大學因為缺少自治傳統,所以就根本沒有力量抗衡政府。

中國的大學實際上是政府的一個特設機構。一個政府主管部門的處長,可以隨時召集大學的校長去開會,可以訓斥大學校長,大學校長沒有一點辦法,因為你的經費來源都是由他撥的,得罪不起。政府有關部門控制大學的辦法之一,就是搞各種各樣的評比,像重點學科評比、科研基地評比、跨世紀人才評比,等等。人人都知道這些評比勞民傷財,無聊之至,但誰也不敢不以為然,因為它們是大學獲得資源的重要渠道。越是水平差的大學越是熱衷於這些評比,迫使水平好一些的大學也不得不參與競爭,否則的話,別人成了國家重點學科,你的臉面往哪放?校長怎麼當?所以我說是三流大學跟著政府跑,一流大學跟著三流大學跑。但看看那些政府評出的所謂“國家重點學科”,有多少是真正代表中國大學最高水平的?

儘管《高教法》規定大學有設立內部機構的自主權,但實際上做不到。北大在1999年改革之時,合併了一些部門,其中把社會科學部和科研部合併成一個部門,但有關部門就不高興。你把社會科學部合併了,如果其他的大學都效法,那我以後幹什麼?所以你合併社會科學部,我就不給你科研經費,北大後來被迫又把它分開。

政府對大學管制過多,校長和教授們就不得不把大量時間和精力都浪費在應付主管部門身上。為了應付主管部門,大學的官也就越來越多。政府主管部門成天叫喊要建設一流大學,繁榮學術,其實阻礙學術進步的正是他們自己。中國真正要產生世界一流的大學,我想必須真正地、徹底地改變政府管制大學的方式,讓大學自治,否則,一流大學是沒有希望的。我當然不是說大學不應該有一些統一的遊戲規則,但遊戲規則可以透過一些行業協會和學術組織,如大學聯盟、大學教師聯盟等等非政府組織去搞,而不應該由政府親自來做。

我想這是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就是大學內部體制本身的問題。內部體制問題很多,有些問題是政府管制的延伸,如行政主導學術的問題。

但大學內部體制最嚴重的問題是教師的聘任和晉升制度。一個人一旦當了教師,無論有無創造知識的能力,不論業績表現如何,都可以工作到退休。而新教員的主要來源是本校的畢業生,畢業以後留校,留校後當助教、提講師、提副教授、提教授,整個大學內部形成千絲萬縷的人際紐帶,教師之間通常都是師徒關係、師兄弟關係,整個一個自我封閉的體制,大學完全“家族化”了。家族化的大學不僅有內部的等級體系,而且自然對外來的人有很強的排斥力,要想有學術自由和平等的學術交流根本不可能。大家看過電視劇《劉老根》,一定明白打破家族管理是多麼的困難。

在這種家族化的體制下,教師職務的晉升不可能不以論資排輩為主,就像家裡娶媳婦一樣,老大沒有娶過,老二絕對不能娶,因為老二一娶就把老大給蓋住了,老大就可能永遠也娶不上。提教授也是這樣,先畢業的先提,然後慢慢再提後面的,反正你們都是我的學生嘛!即使偶有傑出者,也只能“破格”提拔。這樣,大家都形成一種預期,只要有耐性,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