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對!北大過去其實做了很多改革,包括引進人才,1999年的九級崗位,起了很大作用。像光華管理學院,這幾年新進的教師基本上都是我們從外面引進的(包括海外和國內其他院校),我們已有好幾年不留本院博士畢業生了。這樣一來,學術氣氛就完全不一樣了。去年評教授,學校給光華三個名額,但光華只報了一個,因為我們的標準高,不論資排輩。
據我所知,北大的其他一些院系也在進行類似的改革。但是如我剛才講的,最基本的東西沒有突破,就是一個教員一進來之後,他就終身在北大了。
趙曉:大學改革涉及諸多方面,但這次改革像是單兵突進。許多人不服氣:為什麼單單先從教師管理體制入手?
張維迎:這是改革學研究的問題。社會改革與修理機器不同,只能在行進中進行,必須穩中求進,而不可能用休克療法。如果所有的改革同時推出,必然導致整個系統癱瘓,欲速則不達。改革成功的關鍵是找好“突破口”。有人說改革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找準能動全身的這一“發”,先牽起來,而不能因為害怕動全身而不敢牽這一“發”。大家一定要把改革的目標和改革的過程分開,改革的過程只要有助於達到最後的目標,那我覺得就是可以的。
至於為什麼選擇教師管理體制作為突破口,我理解,第一,因為教師畢竟是大學裡最重要的資源,是實現大學理念的源泉。如果教師的質量上不去,其他的如行政服務、後勤服務做得再好,也沒有用。我們知道企業的行政後勤一般都做得很好,但它不能為人類創造知識。教師管理體制晚改一年,就會有一些新的不合格的教師被提拔,以後改革就更為困難。所以早改比晚改好。
第二,教師管理體制的改革將創造對其他方面改革的強烈需求,從而會推動其他方面的改革。這包括學校行政和後勤體制的改革,學術評價體系的改革,博士生培養體制的改革,科研資金分配體制的改革,大學決策體制的改革,幹部任命體制的改革,等等。這些我們到後面將詳細討論。這次討論中大家提出這麼多問題,恰恰證明教師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你想,如果率先推出的是行政人員的改革,而不是教師的改革,能提出這麼多問題嗎?能引起大家對大學理念的追問和反思嗎?
至於政府對大學管制的改革,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但坦率講,學校在這方面難有作為,只能呼籲,但不具有可操作性,只能等待教育部出面來做。但我相信,北大的改革,對改革政府管理大學的方法本身提出了要求,教育主管部門總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吧!
趙曉:改革教師體制,讓教師流動起來,就要求其他大學對北大的教師開放。如果其他大學不跟進改革,北大改革就很難成功。
張維迎:對改革的要求每個大學都有,問題是誰先邁出這一步。我相信,其他的大學,像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等,都會進行類似的改革。試想,中國如果有十所大學開始類似的改革,那將給中國的高等教育帶來多大的活力!退一步講,即使其他大學不馬上跟進,按照現在的方案,北大至少有三年的時間等待。難道三年之後他們也不跟進嗎?事實上,像中山大學已經開始改了,其他大學也正在展開不同程度的改革,只是沒有北大徹底罷了。所以這次媒體“炒”北大改革,有些大學很不服氣。教育部門不僅應該支援這次改革,而且應該就其職權範圍之內,真正理順政府與大學之間的關係,把大學真正變成一個自主性的單位:像設什麼樣的學位、教什麼課程、招多少學生等等事項,都應該是大學自主決定的事。
在我看來,所有的中國的大學都面臨著一個改革。每一個大學的校長都應該是一個改革家,他要有改革的勇氣和魄力,如果沒有這一點,不願意做改革的人,就沒有資格擔任大學的校長。對教育部門也是這樣,我覺得教育部長應該是一個改革的教育部長,不應該是一個維持現狀的教育部長。我自己作為一個教授,期待著,透過北大這次改革的衝擊,一方面從體制上理順政府與大學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也能推動其他的大學的改革。
第三章 終身教職的理想與現實
終身教職的理想與現實
原標題為“張維迎教授關於大學及大學改革系列談話錄(之二)”,載《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2003年10月16日。
全世界的大學都在改革,其中的關鍵原因是,全球化時代各國大學之間的競爭日益
激烈,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