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資本充足率,但代表財政的匯金將以什麼樣的身份進入,是稀釋其他民間股東利益的大股東?還是一個公益的政策性貸款者?光大銀行的股東當初以每股元投入獲得1元紙面價值股份,到2006年年中每股淨值負元。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商業銀行顯露國有本質(2)

曾經,我們以為注資、剝離不良資產、股份制改革是萬靈仙丹,時間證明了我們的錯誤;現在,我們正在犯同樣的錯誤,把上市當做包治百病的萬靈仙丹。就像光大銀行的管理者說的,“只要上市了,一切都好了”。真的如此嗎?時間將會證明盲目樂觀情緒的可怕,也許中國金融機構的潛臺詞是,“只要上市了,我們就有錢了”,我們只能乞求中國溢價永遠受到證券市場投資者的垂青。

更可怕的是等待擴充資本金、排著隊等待上市的數百家城市商業銀行,它們是地方國有企業,是地方政府解決本地金融流通的好幫手。根據中國加入WTO協議,到2006年12月11日,中國銀行業將向外資全面開放。122家城市商業銀行面臨著嚴重挑戰。

城市商業銀行源自城市信用社。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城市信用社在中國出現並迅速發展,截至1994年達到5 200多家。20世紀90年代以後,城市信用社體制上的問題開始顯現,當局的應對之策是在“清理整頓、聯合重組”的基礎上組建城市商業銀行。

城市商業銀行中被評級為“一類行”的符合《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的要求。根據銀監會對2005年城市商業銀行分類的新標準,“一類行”的主要標準是:不良貸款率保持在10%以下,資本充足率超過8%。銀監會2005年年底的統計資料顯示,達到這一條件的銀行共有31家,比2004年增加了14家,但仍有70%以上的城市商業銀行在資本充足率方面未達到要求。這些銀行何去何從,改革成本由誰承擔?是否由地方納稅人承擔?

截至2004年年末,各級地方政府及股東為處置城市商業銀行歷史遺留包袱、解決不良資產問題,累計彌補城市商業銀行財務虧損達億元,累計剝離不良資產億元,累計置換不良資產億元,投入的資產總額達億元。其中,僅2004年就彌補財務虧損億元,剝離不良資產億元,置換不良資產億元,投入資產總額為億元。

如此的改革路徑讓社會財富一步步流入國有金融機構的黑洞。如果能夠打造出市場化的新世界還罷了,但以往上市的國有銀行的前車之鑑,就是行政尾巴難遂市場之願—成立董事會之後,管理人員仍然進入有級別的行政人員序列,銀行間的高官實行任命制,造成的局面就是在貌似市場化的經營體制內部包裹著行政體制的堅硬核心。

中國銀行開平支行資金被盜案、河松街支行案、雙鴨山市中國銀行四馬路支行案,一個個肆無忌憚的案件,如果還可以被有關方面以舊體制後遺症推脫責任的話,那麼,中銀香港、前中國銀行紐約分行案,無論如何不能拿外部監管不到位作託詞。從這一系列案件來看,不良的內部機制仍然是在海外上市銀行發生資金流失的主要原因。

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開始正式進入全球經濟圈博弈,決策層開始思考從完善公司治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著手推動國有商業銀行改革。2000~2002年是一個過渡期,在這一階段,股份制的目標已經明確。事實上早在1999年,建設銀行已經做了股改上市的戰略設計。

2003年12月16日,匯金公司悄然成立,並於當月30日向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注資共450億美元。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拉開帷幕。2004年3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試點工作,提出用3年左右時間將兩家試點銀行改造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股份制商業銀行。隨後3年中,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相續轉變為股份制商行。至2006年底,上述四行股改上市工作全部完成。

市場自律與他律密不可分,國有企業對於上市的過分迷戀曾導致國內資本市場成為圈錢地,而放棄自律一味寄希望於他律是對自身責任的放縱,說得嚴重一些,是對民族長遠經濟利益的藐視。除非國內銀行能建立硬約束體制,除非能夠杜絕像國有企業政策性破產這樣給銀行不良貸款增長以口實的政策性負債,新的注資行為並非明智之舉。但在目前的改革路徑中,沒有什麼能夠代替注資、引資為上的模式,傷筋動骨的制度性改革非既得利益者所願,也觸動了中國經濟漸進市場化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