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的回收,可以讓央行負債平衡,不必印那麼多貨幣。但這只是一相情願。

不良資產的回收率極低。截至2005年9月末,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共累計處置不良資產7 億元,累計僅回收現金1 億元,佔處置不良資產的,回收現金甚至不能如數支付累計應交的再貸款及債券利息。央行為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剝離所發放的再貸款回收前景並不理想。以第一次剝離為例,按照再貸款和金融債券年利率計算,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每年需向央行和對應國有銀行支付再貸款及債券利息約300多億元,5年利息總額超過1 500億元。同時,5年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累計回收現金1 216億元,這一數字尚不夠支付利息(差額約為300億元)。

2007年年初,長城公司與華融公司正式釋出訊息,公司已圓滿完成了政策性不良資產的處置,截至2006年年末,累計處置不良債權資產3 億元、3 億元,累計回收現金億元、億元,現金回收率分別為、18%。按照20%的淨回收率計算,損失也在4萬億元以上。

為了給銀行注資,政府被迫動用外匯儲備直接向銀行注資,在中國的發鈔機制下,這相當於直接增發同等數量的人民幣。這些外匯儲備在企業向政府兌換時已發行過一遍人民幣,政府以外匯儲備加入拯救銀行的行動—由於動用的資金絕大部分為外匯儲備,如果銀行最終使用外匯沖銷壞賬,相當於直接向市場多投基礎貨幣,以隱性通貨膨脹的方式攤薄所有人民幣使用者的福利,以鑄幣稅的方式搜刮國民以填補銀行的無底洞。央行發行的貨幣達到2萬億元左右。無怪乎一些學者憤怒地指責這樣的工程,還不如直接收一筆稅,或者財政直接撥出一筆鉅款給銀行算了。

2003年成立的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頗具特色的“蜂窩式”控股公司,匯金作為“母蜂公司”,原是領“注資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穩定中國金融使命而來的政策型公司,以後轉型為一家參股控股範圍遍及銀行、證券機構與投資機構的大型金融控股公司,或者說,這是中國大多數國有控股大型金融機構的母公司。匯金向中國銀行機構的注資包括:投入中國銀行225億美元、投入建設銀行200億美元、給予交通銀行30億元人民幣、工商銀行150億美元,以及可能向農業銀行、光大銀行的數百億美元。

諷刺的是,為處理不良資產而生的國有控股不良資產管理公司同樣面臨天量政策性不良資產的羈絆,不良資產回收效率之低、處置之難、不良資產管理公司的轉型成本之高讓人始料未及。

2004年,審計署在審查4家資產管理公司後指出,違規剝離和收購不良資產、違規低價處置不良資產和財務管理混亂是其存在的“三大問題”。四大公司在2005年與2006年兩年中就此進行了整改和嚴厲處罰。據審計署2006年第一號審計結果公告,4家公司已對191名責任人給予開除、降職、警告、罰款等處分,審計發現的違法犯罪案件線索40起已移交有關部門立案查處。同時,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等部門也制定和完善了相關監管政策。 。。

不良資產回收率20%?(2)

銀行大量壞賬轉到資產管理公司,後者立即面臨上萬億元的政策性業務虧損。

由於資產管理公司成立時是以賬面價值收購對口銀行的不良資產,不良資產處置形成的損失都掛在資產管理公司賬上。即使按較高的25%左右的回收率,資產管理公司的政策性業務的虧損也將超過萬億元。在處置過程中,極低的現金回收率要求成為利益漏斗。國內不良資產處理涉及地方、企業、銀行各方利益,為了減少內部利益掣肘,不良資產公司有時藉助外資之手進行處理,簡言之,透過折價出售給外資機構,獲得最低收益,“起碼他們多少還能收回一點,我們自己來做,可能一分錢也收不回來”,有資產管理公司的人如此表述引入外資的重要性。外資手握國內金融機構不具備的上達天聽、硬約束的特權,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引入外資加強回收率並不是全部,不良資產回收過程中的利益關節之複雜讓人匪夷所思,外資不可能獨自吞食龐大的蛋糕。

信達公司透過銀建國際實業有限公司(下稱銀建)這個安插在資本市場上的特殊目的公司,讓國內的不良資產包開始了國際化、證券化的旅途。這個市值不過40億元、體量不大的公司所獲不良資產包之多令人稱奇。2004年接下信達569億元不良資產,2006年1月5日,銀建國際股東特別大會透過以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