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推進。
公共財政體制是公平的市場改革的基礎(1)
中國後30年改革需要公平的市場改革。建立公平的市場改革的第一步,是建立科學、*的公共財政體制,公共財政體制是強國之本和公平之本。從晚清開始,中國建立公共財政制度的努力屢興屢廢,李約瑟曾說,中國的變化“靠抽稅而轉移”,也就是隨公共財政的模式而轉移。沒有公共財政,沒有強硬的制度確保財政使用的公平與有效,民眾對公平的呼籲只能淪為對清官的召喚。
公共財政體系的建設遠未起步,目前尚處於政府自己約束自己的傳統路徑之中。
2007年政府預算與2006年決算提交全國人大表決之時,同時有三則新聞見諸媒體:一是全國政協委員馮培恩發言對政府行政管理費用快速增長、行政開支浪費嚴重提出批評;二是自比為國家財政“看門狗”的審計署署長李金華表示,國務院正在制訂“樓堂管所”管理辦法,還將出臺“官員職務消費標準”,以遏制官員濫用公款;三是中國財政部金融司政府貸款二處原處長邢曉明,被法院以受賄罪和鉅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判處有期徒刑9年,成為繼國家財政部金融司原司長徐放鳴被判刑之後,財政部又一名落馬官員。三則新聞從正反兩面,顯示我國公共財政體制嚴重不完善,現代財政信用體系遲遲無法建立,政府只能靠規範或者不規範的抽稅收費維持運轉。
政府行政管理費用不僅長期居高不下,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