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上的失敗。
現在流行著不同版本的商業模式、贏利模式、營銷模式或打造品牌模式,仔細研究下來,我們就會發現,一切的核心都來自定位。我比較認同高建華老師的見解,他認為“現代市場營銷是基於市場細分和產品定位這個基礎(50%權重),然後才是4P或4C組合(50%權重),從而形成完整的產品。”也就是說,品牌實際是定位的載體,而定位則是品牌的核心,是品牌的生存價值所在。無論何種商業模式,一旦定位不清晰,產品與客戶之間就失去了連線,品牌和服務就會轟然倒下,無論是根基穩固的大企業還是靈活輕巧的中小企業都是如此。
定位是商業組織的生存基礎,知道定位的是能人,學會定位的才是高人。
企業也是如此,明確自己的定位並持續不斷努力時,一個強盛的、基業長青的品牌才會建立起來。
因此我們說,品牌是在定位清晰之後努力發展的必然成果,沒有定位也就沒有一切,定位定天下!
。。
引言
1972年,全球最頂尖的營銷戰略家傑克·特勞特和阿爾·里斯首創了“定位”理論。這一理論,徹底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營銷理念,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觀念”。
“定位之父”傑克·特勞特
進入21世紀,很多營銷大師和學者都試圖在營銷方法與理念上進行更多的創新與嘗試,提出了“佔位”、“插位”、“升位”等理論,試圖取代或超越“定位”理論在營銷界的地位。但我們不得不遺憾地說,這些理論仍然都只是“定位”理論的變體、名詞上的更新,或僅僅只是定位理論的某個片斷,它們並未跳出定位理論的範疇。
在今天的市場形勢下,不懂“定位”的國家就註定無法實現國富民強;不懂“定位”的個人就註定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不懂“定位”的企業註定要被淘汰出局;沒有明確“定位”的品牌,註定擺脫不了失敗的命運!
。 想看書來
定位——由“製造”到“品牌”的槓桿(1)
自2008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迅速席捲了全球。這場百年一遇的“大海嘯”猛烈衝擊了中國南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工業,使得近1/4的工廠倒閉。
為什麼這些中國企業如此不堪一擊?
原因非常簡單!說白了,在全球產業鏈中,這些倒閉的中國企業只是國際知名品牌的“貼牌工廠”,只做了產業鏈當中“加工、製造”這些又髒又累、又不賺錢的活兒!如果沒有外國“主人”給這些“貼牌工廠”下訂單,我們中國的企業就會關門大吉——這就是大量中國企業之所以像弱不禁風的林妹妹,如此不堪一擊的原因!
一流企業賣品牌,二流企業賣技術,三流企業賣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品牌就意味著競爭力和市場價值。
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統計,在目前參與國際競爭的中國企業中,擁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額在總出口額中所佔的比重,竟然不足10%,在世界一線品牌當中,幾乎沒有中國企業露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憑藉廉價的勞動力、豐富的資源、開放的政策等優勢,吸引了大批世界級企業來中國“落戶”。隨著大量資金的湧入,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Made in China”一度成為國人的驕傲。這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其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問題與隱患!
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是世界茶葉之都,很多省份都產茶,中國也有很多優質的茶葉品種,但有幾個算得上世界級茶葉的品牌?世界品牌的茶葉,60%~80%都來自德國,而德國本土卻是一兩茶葉都不產的,這些茶葉絕大部分要從中國進口。
漢堡愛樂絲茶葉公司的負責人弗利克透露說:茶葉從中國進口到漢堡後,他們會把原茶磨碎,然後利用特殊工藝,製成袋泡茶。這些袋泡茶有20多個品種,比如綠茶、紅茶、花茶、感冒茶和水果茶等。這些包裝後的茶葉一半在德國的連鎖店、零售店、賓館飯店銷售,一半銷往英國等歐洲國家以及美國、非洲等地。這些中國茶經過德國企業的加工後,都變成了貼著德國品牌的德國茶,連產地也標成了“德國製造”。
中國茶農辛辛苦苦採來的茶葉廉價賣給了德國人,德國人把它商業運作一下,貼個商標,又賣給我們。一包茶葉我們只賣他幾十塊錢,他賣給咱們卻是幾百塊錢——你說虧不虧?
正所謂“塞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