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三藩起事時,八旗的戰鬥力已遠遜於入關時。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主要是依賴效忠滿清的漢人趙良棟、蔡毓榮等。後來乾隆帝平定準部、回疆、金川,雖然還是八旗、綠營並用,但是戰鬥力仍以綠營為主。乾隆四十六年(1781)有增兵之舉,實在是有鑑於滿洲八旗已不可用,而不得不增加兵額以應付他日非常的事變。
可是,承平日久,連綠營的漢人軍隊也墮落了,將領薰染官習,兵卒驕頑疲弱,暮氣日漸加深。到了嘉慶初年,川楚白蓮教之役,綠營兵力也不能用了,清廷便開始依賴鄉勇團練的力量。川楚白蓮教平定後,清廷並沒有再整頓廢弛的軍備,年復一年,積弊更重。到道光年間鴉片戰爭之役,清軍根本不堪英軍一擊。從這時候起,清朝兵力的衰弱便完全暴露在民眾的眼前。
曾國藩看在眼裡,深深感到八旗和綠營的腐敗,他出手辦鄉勇團的團練,便採取了幾個原則:第一,挑選兵員以農民子弟為主,取其樸實苦幹,並且體格也比較強壯;相反地,避免募集城裡民兵,嫌其油頭滑面,帶有市井氣和衙門惡習,並且多數人都喜歡抽大煙。第二,挑選將領以門下高生為主,他繼承桐城派的儒家學派,收有很多的高階知識分子(儒生)。私淑子弟,鄉誼情深,思想統一,有共同語言。上命下達,感情溝通,調動起來比較順手。第三,軍費調達以就地取財為主,他不向中央請求補助,以免多受掣肘。自力更生,辦起獨立軍團。
。 想看書來
不做皇帝有道理:曾國藩(2)
曾國藩所辦的鄉勇團,人們稱其為“湘軍”或“湘勇”。湘軍的創設者曾國藩,可以說是中國近代軍閥的始作俑者。他培植的李鴻章擁有“淮軍”或稱“淮勇”,便是根據湘軍的模式建立起來的。而李鴻章的部下袁世凱,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北洋軍閥的創立者。民國初年的“新湘軍”,也是脈承曾國藩的湘軍。
中國近代第一個軍閥集團
湘軍的將領主要是湘鄉人。曾國藩用封建宗法關係和鄉土觀念來控制他的軍隊。每營士兵只服從營官一人,整個湘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造成一種濃厚的封建隸屬關係。曾國藩編的團練,立“三等之法”;重者斬,次者杖斃,輕者鞭責。因執行嚴格,人稱“曾剃頭”。咸豐四年(1854)三月,湘軍水陸兩軍練成,全軍共一萬七千多人,是當時最大的一支團練,成為中國近代的第一個軍閥集團。
《曾文正公集》
湘軍首次出動時,曾國藩寫成一篇著名的《討粵匪檄》,說明湘軍的立場。強調湘軍是為衛護道統名教而戰,為傳統文化而戰。但對太平天國的種族思想則不加駁斥。尤其在他的名教主張之中,也不過分強調勤王之義。
檄文的第一段,痛斥太平軍的殘暴,以地域觀念打動長江流域的人,並煽動陷太平軍者,以分化“新兄弟”和“老兄弟”。他說,太平軍所過:
船隻無論大小,人民無論貧富,一概搶掠罄盡,寸草不留……粵匪自處於安富尊榮,而視我兩湖、三江被脅之人,猶犬豕牛馬之不若。此其殘忍慘酷,凡有血氣者,未有聞之而不痛憾者。
檄文的第二段,痛斥太平軍破壞倫理秩序,以名教觀念打動知識分子。他說:
自唐、虞、三代以來,歷世聖人,扶持名教,敦敘人倫……粵匪竊外夷之緒,崇天主之教,……皆以兄弟相稱之……農不能自耕以納賦……,商不能自賈而取息……,士不能誦孔子之經,而又別有所謂耶穌之說、新約之書,舉中國數千年禮儀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
檄文的第三段,痛斥太平軍毀汙廟宇,以神道觀念打動一般鄉民。他說:
自古生有功德,歿則為神……雖亂臣賊子,窮兇極醜亦徃徃敬畏神祇……粵匪焚郴州之學宮所過郡縣,先毀廟宇,即忠臣義士如關帝、嶽王之凜凜,亦皆汙其宮室,殘其身首,……斯又鬼神所共憤怒,欲一雪此憾於冥冥之中者也。
最後申明,他的使命在救民衛道,救被擄船隻、人民,紓君父之憂,慰孔孟人倫之痛,報生靈之仇,雪神祇之憾。希望忠義之士,共同奮起,被脅被陷者,自拔來歸。
太平天國死對頭
咸豐四年(1854)四月,出師不利,湘軍一開始就打敗仗。曾國藩帶領的湘軍攻打嶽州,準備東下,即被太平軍當頭一棒,不得不逃回長沙。太平軍圍困長沙的兩大據點湘潭和靖港,照原定計劃,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