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人開始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對“*”及中國的政治、經濟狀況進行了初步的反思和探索,並做了一些社會調查,從而成為那一代人思想上的一批先驅者,建國後17年教育使這一代人最缺少的批判懷疑和獨立思索的精神由此而產生,其中有不少人成長為後來思想解放運動的中堅和骨幹。

苦難有可能轉化成人的精神財富,但它並不天然地就是財富。一些因靠其天賦、背景、關係、機遇和自身的努力,而走過了苦難的所謂“成功者”,慣常把自己過去的卑微經歷說成是今天榮耀的資本,以炫耀其劫後的輝煌。於是,一種某一部分人所擁有的、有時甚至是虛構的集體意識,就代替了每個個體的親身經歷和獨特經驗。

有人說知青的苦難是一筆財富,歷史以數千萬人十年的青春血汗為代價,磨鍊出這一代人的意志品質。然而實際上,當時就有許多人都自覺地認為:遵從毛主席的教導,響應黨的號召,改造自己的非無產階級世界觀就應該吃苦和鍛鍊(“苦不苦,比比紅軍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對於苦難的深切感受和理解,有很多人都是多年以後才逐漸體味出來的。我認為我們這代人拼搏的動力和奮鬥的精神,來源於從小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和培養,下鄉鍛鍊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那種生活經歷曾直接形成了迫切改變生存環境的巨大壓力,但這並非是我們努力拼搏的唯一動力。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曾經震撼了當時中國城市中的絕大多數家庭,涉及大多數偏僻窮困的村莊,並且一直觸及一代青年的靈魂深處。面對如今急劇的社會發展變革和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知青的故事似乎已經顯得那麼陳舊和遙遠,以至於今天與我們當年同齡的青年人,有很多已經不太能理解“知青”到底是怎麼回事了。比如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們當年為什麼要去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與建國以來的許多重大政策和重大事件都緊密相關,它的起因涉及國民經濟、三農問題、教育制度等各方面,它的結束是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的標誌之一。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對整個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思想觀念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共和國的一代青年在這場運動中銷蝕了自己無價的青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1)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從十年“*”到兩度高考

胡明華

作者簡介:胡明華,男,1957年出生於北京。因父親受*、“四人幫”反黨集團*,在十年“*”中坎坷求學。粉碎“四人幫”後,由蘇北農村返城當鑽床工人,在山東濟南以工人身份參加了1977年、1978年兩次高考。1982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後在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深造),長期從事黨史和軍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參加多項國家和省級社會科學課題研究。已主編並出版《國情教育百題》《從南京到臺北》等著作,發表《論粟裕與“淮海戰役設想的最初藍圖”》等文章90餘篇,多次榮獲省、市哲學社會科學科研成果獎。現為南京人口管理幹部學院副教授,中國現代史學會會員。

在2007年秋恢復高考30週年之際,筆者應南京《揚子晚報》之邀以《從鑽工到“天之驕子”》為題,扼要記述了本人在恢復高考前後刻骨銘心的歷歷往事,發表後在海內外高考同齡人中引起了關注和共鳴。

任何人都不可能離開特定時代的社會環境有所作為。我們這一代人,恰恰是伴隨著中國社會從十年“*”到改革開放的動盪和轉型而成長起來的;我們求知、尋夢、成長的經歷,折射出黨和國家的發展歷程。50餘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今天,當我提筆寫這篇回憶之時,如煙往事彷彿電影似的一幕幕呈現在眼前,那些鐫刻著時代特徵的人與事依然令人興奮,發人深思……

一 “*”之前的幸福童年

1957年8月12日,我出生於北京解放軍總政治部宿舍。此時,33歲的父親與中央軍委三總部的校級軍官們一起,剛剛經歷了載入共和國史冊的隆重授勳:根據1957年6月1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和毛澤東主席釋出的授勳命令,父親在“八一”建軍節前夕榮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三級解放勳章。依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透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有功人員的勳章獎章條例》規定,只有抗日戰爭時期的我軍營、連級以上幹部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團、營級以上幹部才有可能獲此殊榮。解放戰爭參軍的母親,則因她已由總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