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部轉業至北京市口腔醫院工作,而遺憾地與此次新中國大授勳失之交臂。
生長在這樣一個傳統的革命軍人家庭裡,對我的成長和人生歷程無疑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1964年初夏,一個陰而涼爽的早晨,父親帶著我從位於北郊北太平莊的總政宿舍(學院東路8號),輾轉來到位於北京西郊玉泉路南的“十一”學校。在學校廣場北側、一幢綠樹掩映的辦公樓上,透過一位中年女教師一番簡單的提問之後不久,我便被這所首都數一數二的名校錄取了……這是一座規模宏大的軍委幹部子弟學校,在偌大的由幾公里院牆圍起的校園裡,設有從小學至初三的九個年級,幾十個班級。
綠樹成蔭的校園裡,有可供數千人進餐的三個食堂,兩個游泳池,一個禮堂兼電影院,一座小型醫院。學校平時實行準軍事化管理,週一至週六上午住校學習。每天,從去教室上課、自習,到吃飯、洗澡、游泳、看電影等等,均須列隊前往,按時進行。對我們這些孩子來說,每星期六下午的時光是最快樂、最令人期待的。此時,各個年級的同學們都在禮堂前的廣場上列隊,等待三總部派來的專車回家與父母團聚,歡度短暫的週末(週日下午4∶30必須準時乘專車返校報到)。記得“*”前的入隊程式很嚴格,1965年夏,我被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