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集鄧小平等商談渡江作戰問題。3月2日,鄧小平在蚌埠以南之孫家圩子,連續主持召開總前委和華東局會議,根據中央軍委指示,進一步討論渡江南進問題。26日,鄧小平、陳毅等又聽取了三野各兵團首長關於渡江作戰準備情況的彙報,著重研究京滬杭地區戰役實施方案。
安徽省肥東縣瑤崗村中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曾是總前委的駐地。3月31日,鄧小平在這裡親自起草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此,原中央軍委副主席、當時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張震有過這樣一段回憶:“我們司令部作戰室,專門研究作戰方案,進行了討論。小平同志最後作了結論,講了該怎麼樣打,該怎麼樣部署。會後,(3月)29號,小平同志對陳毅說,你們把我們討論的寫一個作戰計劃過來。陳老總找到我,說這個參謀工作我也不太熟悉,說你來寫,讓我寫。當時我就寫了一個‘兩個野戰軍渡江作戰的計劃、方案’,寫了以後送給小平同志。小平同志講,寫得太具體了,因為我們講的是哪個(兵)團哪個軍向哪個方向打,怎麼打,怎麼突破江防。小平同志講,作為總前委寫這個作戰計劃綱要的話,應該站得高一些,更原則一些,要指揮員有一個機動的餘地,他們會按照戰鬥的情況執行,所以他自己寫這個作戰綱要。”
於是鄧小平親自動筆,擬定了《綱要》這一歷史性的軍事文獻。4月1日,他又召集有關同志,逐段討論,隨即上報中央軍委並下發野戰軍各兵團以上單位。3日,軍委批准了這一綱要。實戰表明,鄧小平擬定的這一作戰綱要,是科學性和可行性,堅定性和靈活性的有機結合。是總前委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也體現了鄧小平高屋建瓴,舉重若輕,化繁為簡,抓住關鍵,宏觀決策的鮮明特點和指揮藝術。
由鄧小平擬定的《綱要》,在渡江戰役中發揮了巨大的指導作用,實踐證明,《綱要》是我軍作戰指導宏觀決策的範例。
1949年8月4日,鄧小平向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代表所作的報告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描述:
“渡江作戰是從四月二十日夜裡發起的。因為反動的南京政府拒絕了人民的八項和平條件,人民解放軍一部,即由劉伯承同志領導的第二野戰軍和由陳毅同志領導的第三野戰軍,奉命渡江作戰。在漫長的一千多里的戰線上,所有部隊都無例外地順利地完成了渡江任務。
從渡江到佔領上海,總計用了一個月零七天,消滅敵人四十餘萬。我方傷亡二萬五千人,其中在佔領上海時傷亡一萬七千人,在渡江時遭敵機轟炸等共傷亡八千人。我們曾有一個兵團俘虜了敵人六萬,自己損失一千一百人,比較起來我們的代價花得很少。
渡江作戰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勝利,這勝利表示了敵人在長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組織的力量的覆滅。經過了東北的遼瀋戰役、華東的淮海戰役、華北的平津戰役,國民黨反動派剩下的最大的軍隊就是放在長江以南這一戰線上,他們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有組織的軍隊了。渡江殲滅了敵人四十多萬,就表示國民黨再沒有有力的抵抗了。這勝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動的南京政府的滅亡。人民解放軍在軍事上將再不會遭遇更嚴重的抵抗了,肅清殘餘敵人的時間不遠了,最後解放全國的時間也不遠了。”
這是毛主席親自交代給我的(3)
一條橫斷進攻方向的大河,對進攻者來說常常是很不方便的,因為江河防禦具有很大的價值。“可是當進攻者兵力佔優勢或魄力很大,準備進行大規模決戰時,防禦者如果錯用了這個手段,反而會給進攻者帶來實際的利益”。這是130多年前克勞塞維茨在闡述渡河作戰時講過的一段話。1949年4月底,鄧小平和陳毅穩健地步入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總統府,高興地在蔣介石的總統寶座上坐了坐。這是鄧小平第一次到南京古城。促成他此行的自然是人民革命戰爭的勝利,直接的原因是百萬雄師渡江戰役的勝利。鄧小平等指導發起渡江戰役可謂是勢如張弩,節如發機。
臨陣受命,精心統籌。
古今中外戰爭史上,大兵團強渡江河湖海,同依恃江河防禦的對方決戰,能獲得全勝的戰例並不多見。因此,蔣介石在1800公里長的長江中下游南岸部署了70萬人,由海、空軍協同,組成“陸海空立體防線”,企圖憑藉長江天險“劃江而治”,阻擋人民解放軍向長江以南進軍。鄧小平等則在合肥附近瑤崗村,“統一指揮華野、中野,主持全域性”,統籌部署渡江戰役。
鄧小平為書記的總前委此番領導百萬雄師南渡長江,大致時間是敵我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