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國家乃至國際間的大事,譬如中美關係、譬如宏觀調控、譬如中國在世界扮演的角色,卻鮮有人在意生活周遭的小問題。
然而,中美關係的發展不會讓你明天在馬路上走路不絆倒、中國在世界扮演的角色也無法改變北京從早到晚堵車的現實。
有回在計程車上,司機問我:“你哪的人啊?”
我照例答:“臺灣人。”
“你對兩岸關係還有*什麼看法?”
“很抱歉,沒怎麼關心。” (千萬不能開頭,否則整段路程就完了!)
“喔,對了,今天電視上全程轉播伊拉克的首次*選舉,你對此事什麼看法?”
聽到這裡我真的很詫異,伊拉克?這不是個新聞上的名詞嗎?我不認識任何一個伊拉克人,而且我很有可能這輩子也去不了那個國家,除了兩伊戰爭、波斯灣戰爭、美國“9·11事件”,我的生活裡跟伊拉克毫無瓜葛,竟然有人要跟我談伊拉克的問題?!
我強作鎮定,以非常溫柔但堅定的口氣說:很抱歉,我對這個國家真的不瞭解,我甚至不知道他們今天舉行選舉,我無從討論起!
當每個人都站在無限高的角度去關注大事情,我們身邊的小事情就沒人去關心,沒人去做了。我在報刊上很少能夠閱讀到關於一些生活問題的深入探討,比如城市居民的生活壓力,城市白領的亞健康狀態,上班族的情感問題,中國式離婚問題,農村留守家庭問題,家庭教育問題,年輕人的成長問題,等等。雖然目前有許多時尚雜誌約略提到心靈成長或是禪修的議題,不過仍表面地強調這是一種時尚,我絕對相信一件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生活的人們,無論收入或是地位的高低,恐怕多多少少都有因壓力而導致的生理、心理等問題,加上社會形態的急劇改變,人際關係乃至家庭問題該如何面對以及心態該如何調整,這樣的問題關心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包括媒體也極少著墨。然而這些事情才是跟我們切身相關的。
不過可能是深層的思考所致,我發現,這個社會似乎不大願意談太小的事,涉及個體的在概念上就被歸類為小事。我想這不只是兩岸的差異,更受到中國傳統思維影響,中國人注重群休,而忽略個體,而西方人則注重個體。同時,也是大陸“雅文化”引起的弊端,在“雅文化”的背景下,談論日常瑣碎是很俗的,大家都不屑為之。但是如果個體不健康、不快樂,群體又怎麼好得起來呢?我想,許多社會中所發生的問題其深層的原因如果沒有解決,那麼只解決問題的本身,恐怕類似的狀況將層出不窮,這也是每個社會在快速發展歷程中必然會面臨的難題,還是需要更多更多的人開始意識並且關注的,媒體在這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生活焦慮、情感茫然(1)
在北京,多數人的生活狀態都是焦慮且迷惘的,這從眾人臉上的表情就可讀出一二。雖然身旁很多朋友將此歸因於生活壓力、沒錢等原因,但我認為這種心態應該還有內心的空乏。
我曾經多次戴著耳機,把音樂聲音開很大,讓自己獨立在人群之外,走在建國門地鐵站。這是個人流量很大的轉運點,看著眾人來去匆匆,面無表情,無意識地推擠、無意識地上下車、無意識地搶座位、無意識地坐著,各位也可像我這樣做做實驗,聽著交響樂,阻隔了與外界的一切,就站在樓梯上,看著站臺上的眾人,或許你們會有這種感覺,這些人好像變成機器人了,整個場景變得陌生!
這種無意識會在各種場合上演。
在飛機上,當飛機前輪著地,馬上就能夠聽到兩種聲音,一種是解安全帶的聲音,一種是手機開機時的各種音樂。說一句題外話,我想,如果諾基亞的老總在飛機上,他一定會非常欣慰和自豪,因為他會發現有這麼多的人都在用諾基亞的手機。接下來,你可能就會聽到我們溫和可親的空姐對著機艙大吼:“那個站著的,坐下,快坐下!你別開啟行李架,很危險的……”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飛機一著地就意味著安全降落了,我要跟大家講,飛機著地後也是很容易發生事故的。以失事率低而知名世界的新加坡航空公司,就曾經有一架飛機在臺灣的桃園機場著陸後發生了事故。事後調查顯示,機場塔臺的指揮出現了失誤,導致飛機在錯誤的跑道上撞上了地面工程施工車,引起飛機失火。
我想,乘機的任何規定都是有一定依據的,哪怕這個規定比較嚴苛,那也是為乘客的安全著想的。這個道理,人人都應該知道,卻往往在無意識中犯下可能危害自己生命安全的錯誤。
我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