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人,在壓抑自我的情形下,認真無瑕地完成特定的任務。但當她必須堅持看法或在辦公室對別的同事有所求的時候,卻感到窘困又無助,她沒來由地心慌,寧可自己動手,同事們當然會利用她這個弱點。
星期天以及假日出現的症狀背景也十分相似,突如其來的自由令她擔心,因為平時她不能有任何需求,不能做自己;現在,這些藏在她心底,被壓抑、禁止的願望都浮了上來。
再舉一個不會說“不”的例子:
患者是一位年輕的美國女性,戰後住在德國,接受芭蕾舞的訓練。每當她上完課回到家,想悄悄鑽進租賃的房間時,總會遇見女房東,房東拉著她在廚房“閒聊一會兒”。雖然她很累,晚上還要表演,應該休息的,但是她沒辦法說不。戰後的德國人日子過得艱辛,她“必須”邀請這一家子——主婦、老氣橫秋的女兒、兒子以及因不被接納而出言不遜的媳婦——喝咖啡,這在當時可是個奢侈的享受。房東的女兒無法掩飾對她漂亮衣裳的嫉妒,迫使她不太情願地把一件自己很喜歡的洋裝送給她。房東的兒子跟她擠眉弄眼,雖然她完全沒有意思,卻“必須”時不時響應對方一下,免得他太失望;最後,她“必須”和那位媳婦展開談話,以便緩解這個家庭的緊張氣氛。瞎混了兩個鐘頭之後,她像癱了一樣回到房間,開始狼吞虎嚥,彷彿快餓昏了——暴食症導致她偷拿女同事放在衣帽間的甜點,於是她來接受治療。
我們總能從憂鬱人格者的成長過程中,找出阻礙小孩發展自我的環境因素。這位美國小姐也是一樁破碎婚姻中的獨生女,很早就學會退縮,在她尚未長大、發現自我之前,就把父母的問題視為自己的問題。
備受寵愛的獨生子
現在舉一個寵小孩的例子:
S先生是獨生子,父母感情不錯。母親沒有什麼特殊的興趣,也還算幸福,雖然嘴巴上不說,但心裡多少有點兒不滿意。小孩出生幾年以後,母親突然把她所有未獲滿足的能量投注到孩子身上,這變成她最重要的生活內容。她像儲存珍貴首飾一樣呵護孩子,多慮,在能見範圍之內,悉心不讓小孩受傷害,遭遇危險。所有的事她都覺得危險極了!清爽的風兒吹過來,她立刻認為兒子會感染肺炎,用衣服把孩子裹得密不透風,這使他成為同學的笑柄。(這類的母親並不懂得如何照顧小孩)小孩在沙地上玩,她認為到處都有致命的細菌。騎單車——多容易摔倒呀,不是跌斷骨頭就是被撞!班上舉辦郊遊或跟同學出去——天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光是在穀倉裡過夜,又沒有母親烹調的美味、營養豐富的飯菜,說不定哪個同學一引誘,他就變成同性戀啦!兒子到了青春期她還幫他洗澡、搓背、把早餐送到床前——簡而言之,兒子生活在安樂鄉之中,付出的代價是沒有意志力,也打不進男性的世界。
處於青春叛逆期的他有一次很想違抗母命,大鬧一場,爭取和同學長途騎單車旅行的機會,腳踏車鎖在地下室裡,母親雙手擋住門,用驚天動地的聲音喊叫:“你要踩著我的屍體才走得出去。”兒子讓步了,母親做了他最愛吃的菜,用無盡的愛來回饋。青春期過後,母親不忘叫他離女孩子遠一點兒,說:“她們呀只想要你的錢”;“千萬別讓人纏上,她們只希望嫁給你,讓你來供吃供穿;她們曉得你將來會繼承財產,大做錦衣玉食的夢”等等。他若對哪位女孩稍有好感,母親這一關都很難透過;母親對誰都挑剔得出若干毛病:這個是“出身不好”;那位穿著太風騷,不必考慮;另一個對她不夠尊重,“配不上你”。她一個一個淘汰,而他習慣了用母親的眼睛來看世界,很快就發覺母親的話有道理,最後不敢追求女孩子。
他15歲的時候,父親因意外而過世,他的悲劇因此獲得了確認,現在只有母親與他相依為命,母親也千方百計要他相信這一點,他不能丟下她不管。晚上在外頭逗留的時間稍微久一點,他就滿心不安——母親一定擔心死了!週末和假日他都陪著母親,要上大學的時候,學校位於鄰近的城市,那場離別足以摧人心肝,似乎他要去的是另一個洲或者從此再也見不到面——於是他承諾每個週末都回家。
母親熟知他所有的事情,並非他鉅細彌遺的敘述,而是母親打破沙鍋問到底,以至於他養成什麼都說的習慣。母親為此感到得意,可以炫耀:“我兒子跟我是沒有秘密的。”他自己對這種零距離習以為常,母親就理所當然拆閱他的信,他不認為有何不妥。一旦他內心或外在因素“危及”他們的共棲關係,母親就會在微妙的時刻生病,用這個方法把兒子留在身邊。
他永遠是母親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