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可勝慄懼”。孫科指出,“數年來之黨治,…… 效率低微,國民觸望既深,而本黨之信仰,亦不免漸致惰失。”'8'因此人民“批評國民黨壟斷政權,這是不應責怪的”。'9'孫科說:“以黨治國並非以黨專政來支配國家,使中華民族在黨的訓政下討生活,而是要實施憲政,使人民能夠運用直接民權,完成民主政治。”'10' 他進而強調,為了“挽回人心”,國民黨必須“進行政治黨務改革”,“恢復黨的民眾立場”,“切實履行本黨保障人民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居住、信仰各種自由論綱,禁止一切非法干涉,濫行拘捕”,國民黨各級黨部“絕對不許干涉地方行政及人民組織或言論。”'11' 孫科指出:黨治之弊,使“國力無由集中,外侮不克抗禦”,唯一的“補救之法”就是促成憲政,'12' 否則“本黨難辭之咎”。'13'

與國民黨內反對實施憲政,認為結束黨治將危及國民黨統治的人相反,孫科對實施憲政後的國民黨前途表示樂觀。三十年代初,蔣介石迫與輿論壓力,不便在公開場合明確反對實施憲政的主張,但私下卻極不贊成孫科的看法,暗中表示“希望他與國民黨有較長時間來領導國家”。蔣的親信黃郛、楊永泰曾建議蔣介石採納孫科的主張,以減緩國民黨所面臨的全國各階層人民要求開放政治的巨大壓力,但遭到了蔣介石的“積極反對”。'14'與蔣不同,孫科認為,實施憲政對國民黨不是危險而是提供了一個機會,'15'因此對國民黨的前景“可以不必顧慮”。他確信只要實施憲政,國民黨的政權必能受到全國人民的擁戴,國民黨的政權,“一定可以更加鞏固的。” '16'

三十年代初,孫科對於民主價值內容雖有涉及,但更多地是從準備抗日的需要來談民主憲政。孫科思想的這個傾向到了1937年有所變化,而到了抗戰後期,他則開始從價值層面和多黨制的角度,強調憲政對促進政治現代化的重要作用問題。

首先,孫科肯定了人之應有思想和言論自由是民主政治建成的思想基礎,主張政府應對各種思想以平等的寬容。孫科針對國民黨壓制言論自由的種種事實尖銳指出,“無言論自由的國家,一定要陷於失敗。”'17'孫科批評國民黨對“人民從事愛國活動,或發為政治言論者,動輒指涉嫌疑,目為反動”, 要求國民黨對於“人民言動,應予涵容”。'18'他指出,除了有關國防軍事秘密外,“對於國內政治的主張、意見和批評,…… 都應該可以公開發表”。'19' 他指出,“無限度的新聞檢查是專制時代的愚民政策”,'20' “言論統治太嚴”,“這就是革命因素。”他呼籲國民黨迅速實行言論自由,“絕不能走向法西斯的覆轍”,'21' 不要“製造新的革命,”“自尋苦吃!”'22'

第二,如果承認政府應尊重保護個人的思想和言論自由,那麼對謀求實現民主目標的政治參與活動,政府也應承認其有活動的自由。基於這個理念,孫科認為,民主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多黨制的確立。他提出,“一黨專政是不是民主”。孫科批評國民黨“政治沒有上軌道”,造成中國政治出現“幾種特殊現象”:(1)“一黨統治”,“國民黨在朝,不容在野黨存在”,中國之“政治、軍事領導權是握在一個強有力者,即蔣委員長之手”。(2)政府非有人民普選產生。(3)“共產黨未能獲得法律上的存在。”孫科指出,這些情況,有可能使中國“成為一個極權國家”。'23' 他表示希望“戰後中國政治將由幾個政黨來運用,如果國民黨能夠保持其真正革命傳統,在各政黨中仍然是一個最強大的政黨,共產黨將佔第二位,其他政治團體則聯合成為一個較小的第三黨。”'24'

孫科根據自己對歷史的觀察,從支援“以黨治國”轉變到呼籲民主政治的道路,為國民黨政權重新設計了一個擺脫困境,走向政治現代化的方案。但是對國民黨而言,它自身必須首先具備領導國家走向政治現代化的素質,無庸質疑,國民黨的現代化應是實現國家民主化的最重要條件。

(二)

1928年後,國民黨成為中國社會的重心,國民黨之成為執政黨,並非由選舉和議會中的黨派竟爭中產生,即它不是一般西方型的“內在政黨”(inside party),而是由某個政治人物領導的政治運動擴大發展,透過暴力手段,以武力獲得政權的 “外在政黨”(outside party)。'25'對於這樣的革命型政黨,在取得政權後,要使黨符合現代化的要求,必須具備兩個條件:(1)黨的民主化問題,即黨的組織不是由少數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