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是諸葛亮出山前向劉備分析天下形勢的《隆中對》。諸葛亮認為,當時實力最強的曹操一方地廣人多,兵強馬壯,且挾天子以令諸侯,因此應避其鋒芒;實力次之的孫權一方佔據江東,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因此只能結為盟友,同樣不可與其正面爭奪。諸葛亮提出的戰略是先奪取“荊、益”,並以“荊、益”為根據地,然後“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時機成熟時,可分兩路北伐,夾擊曹操,則統一大業可成。西方歷史研究中的關於均勢理論的研究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該書記述了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起因和經過。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古希臘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與海上強國雅典之間的戰爭。斯巴達在崛起過程中,與伯羅奔尼撒半島大部分城邦結成伯羅奔尼撒同盟,與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形成均勢,但最終導致戰爭。在當代,西方最享有盛名的研究小週期理論的歷史著作是保羅·肯尼迪1987年發表的《大國的興衰》。該書系統論述了1500年至2000年這5個世紀中各大國的相互關係與興亡盛衰。在這期間,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美國等相繼崛起,一些以前的一流強國相繼淪為二流國家。 電子書 分享網站
4 踏踏實實的國際化(5)
在通婚和通商為主的國際秩序裡,特別是在各國發展失衡的情況下,一般會出現霸權國家和強權政治;而在通智為主的國際秩序裡,一般會出現和平國家和平等政治。現在,我們把大週期和小週期理論結合起來看。在通婚和通商為主的國際秩序裡,特別是在各國發展失衡的情況下,一般會出現霸權國家和強權政治;而在通智為主的國際秩序裡,一般會出現和平國家和平等政治。21世紀的國際秩序處在第二時代向第三時代過渡的時期,因為21世紀的國際生產力處在物力第一生產力向智力第一生產力過渡的時期。因此,我們處在一個國際秩序大演變的時期。目前,國際秩序中有兩種主張。一種主張在國際上建立這樣一種制度:各國和平共處,互相監督,國際間一切爭端透過和平協商解決而不動用武力,強調發揮聯合國(因為聯合國就是國際秩序的平臺和程式)的作用。這種主張符合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具有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新殖*義的色彩。我們支援這一種。另一種主張要改變現存的國際秩序,宣揚*高於主權,可以先發制人,挑戰國家主權原則、主權平等原則、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和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原則,甚至公開提出將聯合國邊緣化,根本拋棄現存的國際秩序,徹底否定現存的國際秩序,建立單極世界。我們堅決反對這一種,因為它違反了國際領域的*原則,與智力第一生產力所需要的和平原則是根本對立的。
週期理論中的國家崛起理論
實現國際經濟互補是一個國家參與國際經濟的目的,而且合乎國際道德和國際正義的目的。但是,在互補中,有的國家衰落了,有的國家崛起了,有的還是迅速崛起。崛起的原因有三:
①利用好大週期規律(經濟),確立並大力發展先進的第一生產力,在國際交換中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第一生產力決定國家崛起的環節有3個:新興的第一生產力形成自己的生產方式;新興的生產方式成功組建自己的國家管理力量;新興的國家管理力量抓住國際關係提供的戰略機遇期,大力發展國內經濟一體化,並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分工,實現自己的迅速崛起。
②利用好小週期規律(軍事),積極建立和維護軍事均勢局面,贏得最大的發展時間。例如,在春秋時期,“霸道”的理論佔據主導地位。《淮南子》認為“五霸任力”。這裡的“力”指的是國力,即一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呂氏春秋》強調“先事而後兵”。這裡的“事”指為了強兵之目的而採取的一系列富國的措施和事項。各國爭霸,首先是國力的較量。“五霸”中的齊桓公和晉文公都十分重視生產和商業。越王勾踐實行“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的方針,恢復和發展國力和軍力,從而一舉打敗曾征服過越國的吳王夫差。最典型的是戰國時期的秦國。秦一方面利用大週期規律,大力發展以鐵器為代表的當時先進的第一生產力,並大量用於軍事;一方面利用小週期規律,採用“連橫”戰略取得均勢局面,分化瓦解“合縱”陣線,為自己贏得最大的發展空間。最終,秦各個擊破六國,統一了中國。
③利用好執行力規律(文化與政治)。一個國家參與國際經濟交換,發展軍事和外交,營造軍事均勢局面,都需要實實在在的實踐,需要國務活動家的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