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部分

需要實實在在的建構過程。在實踐中,要製造有利於自己的國際輿論,營造有利於自己的國際文化氛圍,最大限度統一相關各國人民(特別是政治人物和青年)的意志,強調併發揮文化、規則、認同和國際組織在國際行為及國際利益形成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崛起將對現有國際秩序產生重大影響,往往會打破現存國際結構,產生新的行為規範。要讓其他國家認識並認同到這種變化,同時也充分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因此,崛起的過程應該是一個文化交流和政治溝通的過程。

4 踏踏實實的國際化(6)

大力發展智力第一生產力是中國崛起的唯一選擇

21世紀的中國處在一個特殊的生產力時期:中國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許多地方和許多行業,物力甚至體力還是第一生產力,中國生產力的主要問題在整體上是科技落後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因此,按照大週期規律,大力解放和發展智力第一生產力應是實現中國經濟崛起的主動選擇。從國家外部來看,國際市場已經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全球一體化市場,國際競爭的焦點已經從體力和物力的競爭轉向智力的競爭,科技主導的經濟競爭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世界各個主要國家都把發展科技競爭力當作頭等大事,中國只有迎頭趕上,否則科技差距會越來越大。

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難以滿足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發展的需要,缺乏具有競爭力的大規模工業生產技術與軍事技術,在機械、通訊、計算機等關鍵技術領域,市場大多被國外佔領。由於貿易壁壘的逐步取消,發達國家將更多地利用技術壁壘對我國構成威脅,我國技術領域將會顯現出更多的易受攻擊性。因此,大力解放和發展智力第一生產力也是中國經濟的被動選擇。可見,無論是從內因看,還是從外因看,中國都必須大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依靠科技參與國際經濟競爭,也就是說必須運用好大週期規律。

中國崛起的和平大義:既是原因,又是結果

目前,中國的崛起還只是一個願景、一種可能、一種趨勢、一種現在進行時,但國際社會對我國崛起的矛盾心態已經畢顯。幾十年來,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看法與評價發生了重要變化。這種變化是一個逐步的過程——從認同中國的經濟增長,到認同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可以說,目前,國際社會對我國經濟能否強大起來的懷疑在減少,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對我國經濟崛起後可能帶來的衝擊心存疑慮。

按照傳統的國際政治理論和歷史上一般大國崛起的規律,一個大國經濟上的崛起常常導致軍事擴張和政治霸權。儘管中國已經明確提出我們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但國際社會對日益強大的中國的未來走向依然存在矛盾心態。一方面,一些國家試圖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但另一方面,部分國家又擔心中國經濟的崛起會給自己的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一方面,一些國家認為中國日益強大會成為東亞乃至全球安全的穩定因素;但另一方面,部分國家又擔心中國的強大會威脅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在這種背景下,最近幾年來,關於中國的未來走向及其影響的幾乎完全相左的不同言論在國際上同時存在,既有“中國機遇論”,也有“*”;既有人認為中國是個大市場,也有人認為中國是個“大黑洞”。對此,我們必須進行自己的理論研究,運用國家崛起的規律特別是大週期規律,說明中國崛起的和平意義。因為,國外以往的任何理論都沒有達到第一生產力決定論的高度,不能解釋中國崛起的智力決定和必然和平。

中國崛起要靠大力發展智力第一生產力來實現,靠科學研究的突破來實現,科學研究需要和平的環境。中國崛起要靠大力發展智力第一生產力來實現,靠科學研究的突破來實現,科學研究需要和平的環境,因此,和平是中國崛起的前提和客觀需要。面對經濟方面的迫切需求,從長遠來看,中國必須靠提高勞動效率和降低資源消耗來維持和加速經濟發展,因此,中國必須將全球人類創造的一切科技成果大量應用於經濟發展和造福民生,否則,中國經濟不但不會最終崛起,甚至連維持現在的高速度發展都很難;而靠科技進步帶來的經濟增長,對現有資料和資源的需求都不是第一位的,不但不會爭奪現有市場而且還會創造出新的市場,不但不會對別的經濟體帶來威脅,而且還會有正面的帶動,因此,靠智力崛起的中國經濟崛起道路是一種內在和平道路。

4 踏踏實實的國際化(7)

中國要在本世紀中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