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39部分

禧太后、恭親王的自我吹捧。

太平天國之後,清政府收拾戰亂之後的爛攤子,因為富庶的江南十幾年不能正常交稅更顯得困窘,恭親王等引進國外技術,希望用西方技術和企業挽救清王朝,在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努力下欣欣向榮,於是就人宣揚“同治中興”。

洋務運動最想做的,是造出西方的“船堅炮利”,一方面抵禦外國侵略,更重要的是鎮壓國內的人民運動。

到了後來也辦民用工業,總體上是官辦工業配套和為官員們斂財的。

明治維新本質是一場革命。

從清廷到華國只是一場的改革。

在華皇手中,幾乎沒有怎麼死人,但是發展速度是空前的。

華皇是普普通通的穿越巨,沒有玄幻的金手指,華皇所做的每一步,都需要腳踏實地,絕不能出錯。

明治維新以軍事變革為前提(倒幕運動),政治(建立明治政府)經濟(維新)變革隨之。

在這場革命中完成由封建社會轉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變革”。

明治維新透過暴力革命掃除了一切障礙,而華國是自發圖強。

滿清的洋務運動,其主持大臣主要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和胡林翼。

對清朝來講,一方面歷史包袱嚴重,“竭天下之物力,八分以養兵勇”,另一方面固有利益階層沒有掃除,改革阻力大成果小。

洋務運動的失敗有必然性,但是,明治維新的成功不乏偶然性。

華皇並不認為明治維新的一套有多麼的高明,很幸運的是,這個小小島國是放在亞洲,放在腐朽的清王朝邊上,如果把日本放到英國,法國,德國身邊去,兩下被拍成灰。

即便是將日本放到處於封建經濟到資本主義經濟轉型期的沙俄身邊去,日本也照樣被拍成灰。

日本殖產興業的基本路線是政府扶持民間資本,鼓勵私有資本自由競爭,其初始官營企業迅速私有化,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私人企業集團迅速壯大。

滿清的洋務運動則始終沒有走出“官督商辦、政權壟斷、官商勾結、中飽私囊”的死衚衕,民間私人資本始終沒有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主體,私人資本的競爭力完全無從談起。

日本很快放棄“尊王攘夷”的治國哲學,轉向“全面開化”,奉行“和魂洋才”理念,全國上下奮起學習西方先進科技。

“以海外開明之治為範,唯一途,乃棄己之短,取彼之長,破陋習,變古格”(大久保利通說的這句話)。

而清廷則頑固死守天朝大國虛榮,極力排斥西方先進思維和制度。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不及”。

長期陷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爭論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連“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亦未真正付諸行動。

所以,華皇的觀點中,曾國藩的思想有可取之處,但是曾國藩當初是滿清手上幹活的,沒有基礎,而且,要靠地主階級來主導這麼龐大的改革,也屬於天方夜譚,一絲一毫成功的可能性也沒有,即便是原本的歷史中,後面發生了戊戌變法。

在華皇看來,戊戌變法根本就不可能成功,即便是‘成功了’,袁世凱帶人做掉了慈禧太后,結局同樣無法改變,因為地主階級無法執掌華國這麼龐大的國家轉型,後面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軍閥割據其實是地主階級的產物,而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物。

戊戌變法要是成了的話,極可能僅僅是北洋的提早到來。

晚清最難以解決的政治問題不是是否學習西方進行變法,對於這一點,實際上從上到下都是有共識的,問題僅僅是漸進還是立改。

康有為實際上只是試圖變法者中的一員,他和皇帝找到了一些共識,但他絕非是代表變法的人物,更絕非唯一想用西方政制來變法的人物。

洋務運動也並非毫無成效,清末的地方基本擁有了現代政府的一系列基本職能,尤其是警察,衛生和簡單的議政體系,順利轉型為新型國家,至少從行政形態上沒有問題。

核心是政治基礎,這和房子從四合院變成樓房與否的關係不大。

在國家層面看待問題,主要是看內在,看核心基礎。

華皇推行的國家資本主義,側重國家社會主義,這一點,和俾斯麥推行的現行政策差別不大。

俾斯麥的政策,也可以稱之為國家社會一主義。

都屬於資本主義的高階形式,俾斯麥確實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