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取,後世將譏議交加,愧悔無極。
同治九年三月三十日:二更四點睡。日內眼病日篤,老而無成,焦灼殊甚。究其所以鬱郁不暢者,總由名心未死之故,當痛懲之,以養餘年。這就叫做“幾十年如一日”。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覆磨練中,曾國藩的氣質性格漸漸發生著變化。
他做事越來越有恆心有毅力,即使後來軍事生活中,每天只要有時間,仍然堅持讀書寫作。
他接人待物越來越寬厚、周到、真誠,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質越來越純粹,站得越來越高,看得越來越遠。經過無數次反覆較量,到四十六歲後,他終於對自己的恆心比較滿意了。
曾國藩在日記中總結說:四十六歲以前作事無恆,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恆。
曾文正在軍中,每日必讀書數頁,填日記數條,習字一篇,圍棋一局,……終身以為常。自流俗人觀之,豈不區區小節,無關大體乎?而不知制之有節,行之有恆,實為人生第一大事,善覘人者,每於此覘道力焉。
普通人過了中年,性格已經固定,記憶力、學習能力下降,進取之心就逐漸懈弛,認為老狗學不會新把戲。
而曾國藩卻終身處於學習、進步之中。他給弟弟寫信說:弟之文筆,亦不宜過自菲薄,近於自棄。餘自壬子(四十三歲)出京,至今十二年,自問於公牘、書函、軍事、吏事、應酬、書法,無事不長進。弟今年四十,較我壬子之時,尚少三歲,而謂此後便無長進,欺人乎?自棄乎?
晚年曾國藩總結自己的人生體會說,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不能著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不管是和哪個國家的人接觸,都要首先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以交朋友為主,願者上鉤。這是我們做事,交朋友,應該保持的態度。”華皇鄭重的對曾紀澤道。
【1195 統一的華國無人能擋】
“是的,陛下。”曾紀澤認可了華皇的說法。
萌總裁微微一笑,本來,以他和曾紀澤兩個人的年紀和閱歷,應該是曾紀澤向自己說教的。
不過,做皇帝的人,就是有這麼點困擾,很難再有人指導自己去怎麼做了。
即便是古代帝王的帝師們,皇帝的帝師,通常都是有兩把刷子的,但是再厲害的帝師,也難得教出厲害的皇帝來,因為,皇帝本來就不是一個可以靠人教出來的職業。
帝王需要天賦,需要自己去感悟,甚至普通人也是這樣,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主要還是靠自己自學。
所以,這才是這麼多人為什麼這麼推崇曾國藩的原因所在吧?
華皇和曾紀澤從曾國藩的事情上,聊到了華國的改革。
以統治者的角度來看,曾國藩這樣的人,當然是越多越好,嚴於律己,同時能夠寬以待人,當然,這裡主要指的是下屬和同僚,而不是老百姓,對老百姓來說,曾剃頭是劊子手,這一點,自然是華皇對曾國藩有所保留的部分。
所以,華皇頂多是默許將曾國藩的書出版,並放入教材,作為課外讀物,卻不會大張旗鼓的號召全國去學習曾國藩。
在接受歐洲批判文學的基礎上,曾國藩的家書和日記,是華皇認為,在十九世紀末,華國當下環境中,非常好的遏制全盤被西方思想左右的好書。
華皇認為,洋務運動是促進中國近代歷史進步的一個階段,主要體現洋務運動上。
華國現在仍然是在洋務運動的階段,只是核心變了,不再是封建政府,而是一個全新的,開明的資產階級主導的政府體制了。
清廷當時大興洋務,先提出“自強”以後標榜“求富”創辦了一系列近代企業,包括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總局等等,這客觀上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洋務運動過後的“實業救國”思潮不能說與這段時期沒有關係。
這和華國的現行政策是持續連線在一起的,所以,曾國藩的思想要保留,李鴻章繼續被華皇留用,這些都是華皇在推翻了滿清統治之後,如何維護這個時代的讀書人的具體體現。
華皇的改革是真正意義上的一種改革,是溫和的。
同時洋務運動種的近代企業雖然管理不屬於規範的資本主義經營方式但是也從某些方面刺激了中國無產階級的出現。
如果還是清廷統治的話,洋務運動永遠不會有出路,因為洋務運動實際上是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