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思忖時,朝臣中又站出一人,這個人李素不認識,但他稟奏的事卻令李素忽然提起了精神。
“陛下,安西都護府都護,涼州都督,西州刺史郭孝恪急奏。”
李世民眼皮都不抬,淡淡地道:“奏來。”
“貞觀十七年臘月,西域焉耆王龍突騎支反叛大唐,率兵三萬攻打西州和安西都護府,被郭孝恪擊潰後,焉耆敗軍四散,龍突騎支投靠西突厥,並率部佔據絲綢之路西端三百里,凡過往西域使節商旅者盡皆搶掠屠戮,西域諸國動盪,商旅畏之甚也,絲綢之路幾近中斷,郭孝恪多次率兵出擊掃蕩,但龍突騎支慣於遊擊,王師至便遠遁,王師退則復來,郭孝恪率部數次清剿,所費錢糧彌巨,而收效甚微,遂請奏陛下,決斷王師行止。”
聽到奏報,李世民終於動容,兩眼漸漸睜大,目中忽現煞氣。
“焉耆?朕記得貞觀十四年,侯君集率部掃蕩西域,滅了高昌,西域三十六小國皆上表請罪歸順,龍突騎支也是上表歸順的諸王之一吧?為何短短數年他們便反了?郭孝恪可知原因?”
“陛下,在貞觀十七年之前,焉耆確是我大唐藩屬,但是貞觀十六年,焉耆王龍突騎支與西突厥將軍阿史那屈利聯姻了,從此以後,龍突騎支便慢慢倒向了西突厥,最終公然反叛。”
李世民臉色愈發陰沉,聞言不由冷笑:“好,叛得好!朕待爾如金蘭,爾視朕為敝履,朕豈能再容你!”
長孫無忌的微笑終於消失,偏過身肅然道:“陛下,焉耆國位處絲綢之路西端,扼守東西要道,若然被叛軍所佔,絲綢之路恐將徹底中斷,從此大唐便與西域斷了往來,長久以後,恐西域諸國不服我中原漢土王化,日久離心,如若西域諸國再聯合起來擰成一股,對我大唐不大不小也是個威脅,臣以為,我大唐當迅速出兵平定。”
李世民的臉色已變得鐵青,渾身竟氣得微微發抖。
李素站在朝班裡,見李世民這模樣,不由有些奇怪,只不過是個小國叛亂,李世民為何氣成這樣?
細細一想,李素終於想通了。
李世民久有東征高句麗之心,甚至已提前開始佈局準備了,這次焉耆的反叛,後面甚至牽扯到大唐的宿敵西突厥,出兵平定是必然的,而且可以肯定這一戰的規模不會小,而李世民東征的計劃也因為這件事而徹底被打亂,所以如此生氣也是情理之中的。
長孫無忌的提議得到了大多數朝臣們的贊同,尤其是程咬金等武將,更是一個個兩眼發光,對他們來說,戰爭是他們的職業,也是他們升官晉爵的機會,以大唐如今戰無不勝的威名,一旦大唐出兵,大勝還朝是毫無懸念的,那時自己的功勞簿上又將添上重重的一筆,所以聽到這個訊息後,武將們紛紛喜笑顏開,高興得跟過年似的。
李世民卻陰寒著臉,對長孫無忌的提議不置可否,沉默半晌,李世民忽然道:“朕當年設安西都護府,為的便是震懾西域,確保絲綢之路暢通無阻,但是郭孝恪……哼!他這幾年在幹什麼!當年諸國聯軍攻打西州,幸得李素血戰死守,西州方得不失,後有侯君集率王師橫掃西域,而令諸國歸順,大好的西域和都護府交給郭孝恪,這才短短數年,西域又亂了,此皆郭孝恪之失也!”
眾臣見李世民發怒,紛紛垂頭不語。
人群裡,李素的眉頭皺了皺,老實說,他心裡也不太舒服。畢竟西州當年是自己豁出命守住的,為了袍澤情誼也好,為了報效國君也好,動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差點把命丟在西州,這才在打算以身殉國的千鈞一髮之際堪堪等到了援軍,李素對西州的感情是比較複雜的,套一句文藝中二的話,“愛過這個城,也恨過這個城”,可是如今,西州和安西都護府又亂了,李素心裡終歸有些不爽。(未完待續。。)
第七百七十四章 主帥難決
焉耆叛亂對大唐來說只是小事,大唐王師橫掃天下,總有一些蠻夷藩國口服心不服,表面上順從,背地裡謀亂,大唐立國這些年,像這樣的小國不計其數,對付它們的辦法很簡單很粗暴,揮師遠征平滅,再扶起一個傀儡國王便是。
然而焉耆的叛亂令李世民如此生氣,自然是有原因的。
大唐近二十年的戰略意圖李世民早已謀劃好了,大的方向是先東後南,最後才是西域,這個順序不能錯,因為裡面牽扯的利益太龐大太複雜了。平東是為了增強李家皇室的威望,東征高句麗不容易,如果隋朝三次東征都沒辦下來的事情,而我李世民偏偏辦成了,就問天下人一句,你們服不服?服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