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拒絕別人的請求做好準備。你可以說“也許”,“這我可不好說”,或者“我得先看看我有沒有時間”。哪怕是一個牽強的藉口也要比強迫自己去做要好。你可以透過自己內心的對話來給自己撐腰:“你不是一直想練習說‘不’嗎?!現在就有一個機會,不要找什麼藉口了,乾脆拒絕。”過了一刻鐘你就能拒絕了:“對不起,不行!”或者,如果你很生氣的話,你還可以這樣說:“我一直很生氣,我像個只知道幫助別人的白痴,現在該結束了。”或者很冷靜地說:“對不起。我不願意!”
對一個自己並不特別喜歡,但又覺得對他負有責任的人說“不”,是夠難的。 拒絕一個可親的人的請求就更難。只有在你回答之前儘可能仔細地想清楚一句“行”帶來的後果,你才可能成功。如果你對“行”所帶來的負擔持堅決反對的態度,那麼你就有了動力,敢於堅決地說出“不”,並敢於堅持自己的態度。
堅持自己說的“不” 許多難以啟齒說“不”的人都認為,他們必須為此找到好的理由。他們指望對方能接受他們的拒絕。但他們因此失去了決定權,因為不會有人在尋求幫助時願意接受別人的拒絕。對你自己說的“不”,不允許討價還價 為什麼我要說“不”?說到底只有一個解釋 :“我不願意!”除此以外,再也沒有其他什麼解釋了。找理由解釋只能說明自己心虛,而且還會給別人提供討價還價的餘地,因此能不找就不找。說了“不”以後,回過頭再來解釋,這種做法有害無益。 只有堅定、果斷地說“不”,才會被接受 你的聲音必須能表達出你的決心:訓練你的聲調,並且注意保持。實在不行哪怕假裝咳嗽清清嗓音也要比講話時縮手縮腳、拖泥帶水好。
說“不”時,目光要盯著對方 迴避或掉轉目光都是不自信的表現。明確地說出“不”以後,馬上結束談話或換個話題。 對方可能會因此陷入窘境,對此你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他會失望、感到不快、生氣、抨擊你,他必須忍受難堪。因此,你必須要能夠頂住生氣的目光和不利的反應。
你得承認:即便你找了理由來解釋,別人仍然會感到不舒服,因為沒有人願意聽到“不”。 對自己有可能產生的內疚感也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當你說“不”時,允許自己短時間內感到內疚,但是拒絕的立場決不動搖。 與其問心無愧地說“行”,事後又生自己的氣,不如內心有愧地說“不”。 通常情況下,人們聽到拒絕時,會感到這是針對自己個人的,對某件事說“不”常常被理解為是對個人的拒絕。在這種情況下,你要向對方表示,你拒絕他的願望只是就事論事,這絲毫不會影響他個人在你心目中的地位。 也許你覺得拒絕一個你不喜歡的人的請求特別難,你擔心你的拒絕會暴露你對他本人的反感。但是你必須告誡自己,你是不喜歡他的,你是很想拒絕他的。在和他的人際交往中,你不需要完全隱瞞你的反感。那樣說“不”就容易得多了。 在工作中和別人共事,這點由不得你自己;但是強迫你去幫助他人,沒有人有這個權力,因此你可以心安理得地拒絕。只有當幫助是相互的,它們才會對企業的氛圍有利。但是不管在工作中,還是在私生活中,不能因為幫助了別人就要長期掩飾自己對別人的反感。對這種反感,你完全沒有必要去費力地遮遮掩掩。 這裡還有一個誤解:單方面的幫助會使受益者變成負債者。這會誤導人們認為可以透過幫助對方使討厭的人儘自己的義務。這種嘗試是要失敗的:一方面負債者也許不會注意到還有人情債務沒還;另一方面,你自己作為“債權人”是很難討回回報的。
檢查一下你是否已陷入幫忙的誤區: 堅持兩天既不向朋友也不向對手提供任何
形式的幫助。 如果人們因此用壓力、生氣、道德上的指責來對付你,那你就更要加緊練
習說“不”了。
索取一些回報
一對雙胞胎的母親住在一個小村莊裡。她告訴我 ,有一次城裡來了芭蕾舞團,只演出一場,她很想去看演出,但她還是在那天下午和傍晚替她的女友照顧孩子。她的女友有一個重要的自薦面試,加上來回路上的時間,要拖到傍晚才能回來。這位母親有些不情願地同意了女友的請求:“我是一個女人,看在好朋友的面子上,該放棄的還是要放棄。”對女友來講,她的幫助畢竟是十分重要的。 一個星期後,那位雙胞胎母親想參加她所在政黨的一個晚間###。她請這位女友幫忙照顧孩子,沒想到她卻說沒有時間,因為她已和朋友們約好去喝啤酒。 向我講述這件事時,那位母親對她的女友仍然十分生氣。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