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的皇會應該慶幸有尚潔這樣一位研究者,她在這個巨大的金礦裡默默地開掘,並不斷捧出金煌煌的果實來。
(尚潔《皇會》序)
私家藏天下
我國曆史綿長,文化博大,遺存豐厚,藏家自來就多。收藏是有朝野之分的,這情況中外殆同。皇家貴族實力雄厚,在收藏上崇尚精典,物華質貴,亦可視做一種變相的珍寶;民間的財力有限,即使被稱為“藏家”者,藏品也區區可數,故而在收藏觀念上偏重貌美神足,講求韻味,主要是供自家的賞玩。
到了二十世紀,一種新的收藏觀念與機制出現,就是博物館。博物館是公辦的,藏品供大眾觀賞,是一種公益事業。我國自辛亥革命廢除皇廷,皇家收藏就轉入了公辦的博物館。私人的收藏也發生了變化。由於近百年的社會動盪,民間拮据,大眾的收藏幾近於無。沒有了收藏,便缺少古物的常識,即使家傳一隻青花小瓶,也不知何時何物何用。摔破了便扔掉,並不足惜。
然而自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社會開放給中國的收藏帶來天覆地的轉機。我國畢竟是文化大國,長期被壓抑的文化情緒,如烈火乾柴,頃刻熊熊燃起。再加上市場化狂風的吹動,各地的古物市場蔚然成風。一方面是大批文物販子如同游擊隊,穿街入巷,走家串戶,或遠涉鄉野,搜尋寶物;另一方面市場又誘使百姓將自家的老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