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也是各個民族安身立命及其民族身份與獨自精神之所在。
由於歷史因,少數民族地處偏遠,濟和社會長期滯後,人民生活相對貧困。改革開放以來,始入嶄新的發展時期。特別是隨著國家扶貧力度的加大、西部大開發的推進,少數民族地區的濟、生活和社會正在發生空前的急速的天覆地的變化。這是人民企盼的,也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之必然。但也要看到,在這巨大的變革中,少數民族的傳統與文化正面臨著瀕危與消亡,值得我們特別關注和著意應對。
當前,在強大的濟一體化浪潮中,面對著來勢迅猛的西方化、單一化、漢族化、消費化,處於弱勢的少數民族文化無力應對,只有隨著潮流改變自己。一些富起來的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民居已被“小洋樓”取代,民族服裝服飾及其工藝日漸式微。由於沒有相關的保護法規,古?販子乃至外國人在少數民族地區肆意廉價地搜尋寶貴的文化遺存。愈來愈多的年輕一代外出打工,遠離自己的傳統。比如少數民族聚居的貴州?東南地區,大約三十萬年輕人到浙一帶打工。他們的文化興趣逐漸被流行文化“化”了。不少地方聽唱史詩的,已不是本民族的年輕人而是一批批的旅遊者。學校教育很少民族文化內容,青年人對自己的文化傳統缺乏必要的知識,缺少必要的感情。傑出的民間文化的傳人大多人老力衰,或相繼去世,很多典文化無人傳承。如今,民族語言在不少村寨已不復使用。一些民族語言(如赫哲語、滿語、塔塔爾語、畬語、達讓語、阿儂語、仙島語、蘇龍語、普標語等),會使用的都不超千人。隨著最後一個鄂倫春人的遷徙和定居農區,他們的狩獵文化至此終結。這些形成於成百上千年的民族文化板塊正在鬆動和瓦解。
在今天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如何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是一個歷史性的大課題,也是全世界都沒有找到最佳方案的大挑戰。就是美國對印第安人的保護,日本對阿依努族的保護也大有值得討論的地方,也有許多難題。但是如果不加緊搶救、存錄、保護,就是對歷史的犯罪,一些民族就會漸漸地名存實亡。對此我的建議是:
1.加快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立法。立法保護的重點應是少數民族文化。國家應加大民族地區瀕危文化搶救與保護的財政投入。
2.在民族文化保護上不能專案化,而應該體系化。專案保護是枝節保護,體系保護是整體保護。應建立國家的權威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資料庫,以圖片、文字、錄音、錄影多種技術手段,綜合地存錄民族的文化生態資料。各民族自治區域應制定文化搶救方案和保護體系。選擇一些少數民族自治區域做濟、文化、社會調發展的試點。取得驗,進而推廣。逐步形成嚴格、嚴密與科學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保護體系和民族發展的科學模式。。 最好的txt下載網
文化遺產日的意義(5)
3.對一個小民族的遷徙、一種重要民族文化形式的消失,乃至傑出民間文化傳承人的故去,都要給予極大的關注,應做到事前有緊急搶救,即時開展搶救性記錄、調查和整理。要以博物館方式予以整體儲存。
4.設立少數民族文化搶救基金,資助重要和重點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的搶救。募集資金要與喚起社會各界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關愛緊緊聯絡在一起。
5.在全國各地學校教育中開設有關我國各少數民族的文化成就與重要特徵的課程,增進民族間的學習與瞭解;在民族區域自治地區和少數民族較集中地區開展本民族或多民族文化知識的課程,培養民族情感,強化民族審美,提高少數民族傳承自己文化的自覺。
6.應組織高層次、多部門、多學科的關於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和濟調發展的研討,研究與探索現代化程序中文化保護與濟發展、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和諧發展之路;研究民族民間的建築、服飾、生活用具的設計與民間工藝的發展關係,以使民族文脈?序進展。
當前,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受到衝擊的趨勢正在日益加大,瀕危是全方位的,搶救和保護已是刻不容緩。但如何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尚沒有通盤的考慮。一些所謂保護尚好的地區基本上都是被開發的“旅遊點”。在現階段,旅遊是獲得保護資金的重要來源。但需要強調的是,少數民族文化是他們的民族之本,而非只供觀光的“特色文化”,不能最終轉化為一種旅遊資源。他們的文化是其民族的根本,失去文化便意味著民族的消失。因此說,少數民族的文化是瀕危又緊迫的。
二、民間文化傳承人
由於非物質文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