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靠口頭傳承的,一半的中華文化延續的生命線便是代代相傳的傳承人。如果傳承人沒有了,活態的文化便立即中斷,剩下的只能是一種純物質的“歷史見證”了。比如年,雖然它本身是物質性的,但年的技藝與使用時的風俗是由一代代人口口相傳的,非物質的,如果藝術沒了,技藝消亡,不再製作也不再使用,剩下的卻只有物質性的年。它活態的生命便不復存在。

所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是活態保護,物質文化遺產是靜態保護。活態保護的關鍵是傳承人。

在農耕社會里,我們繽紛而博大的民間文化,都是靠著口傳心授、婆領媳做的方式,千絲萬縷地傳承下來。這些傳人是燦爛的中華文化一個個具體的擁有者、體現者、活寶庫。在當前的文明轉型期中,隨著家庭、居住、工作和生活興趣的改變,這些傳承的線索大量地中斷。這也是我們常常感到中華文化日漸稀薄的因。比如,當電視機進入一個農民的家庭,人們便不再講民間傳說,而講電視故事。在所有民間文化中,民間文學消失得最快,也最徹底,而且是無聲的,一切都發生在不知不覺之間。

但傳承人保護的困難是,首先我們對傳承人的狀況沒有底數。這些民間傳人老藝人、手工匠、師、樂師、舞者、歌手、故事家、民俗傳人等等,分佈全國,深藏山野,不見傳,沒有任何記載。當他們人遠走他鄉,或者辭世而去,便帶走一份珍貴的傳承久矣的文化遺產。現在我們已開展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的普查與認定,由於傳承人消失速度太快,急需做的事情包括:

1.建立國家的文化傳承人名錄。如同日本的“人間國寶”。進入名錄者要過專家嚴格的評議與審批,對列入名錄者要建立檔案,以文字、圖片和音像方式存錄其全部資料。

文化遺產日的意義(6)

2.傳承人名錄可採用我國文物法中“多級保護”的制度,除國家一級的傑出傳承人,還要確定有省級、市級、縣級的傳承人,以全面和整體地保護非物質文化的生態。

3.對傳承人要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國家和地方政府給予濟資助。重要的是保證後繼有人,不讓任何一項重要的遺產失去傳承。

三、古村落

在數千年農耕時代,農村是最基本的社會單元。由於歷史悠久、民族眾多、自然條件和文化板塊不同,形成了形態繽紛、風情各異的村落文化。所謂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廣大農村至今保持著極其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根脈,以及豐富的文化遺存。農村的文化既包括村落的規劃、各類建築、歷史遺址、這屬於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各類民俗、民族語言、生活民居、民間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武術、醫藥和各種傳統技藝等等,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說,古村落是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體。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上在農村,文化的多樣性也在農村,民族之根深深地紮在農村裡。

民間文化的本質是和諧。追求和諧與構成和諧。它的終極目的從來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還有人間的和諧(和為貴),因此它是我們建設和諧農村得天獨厚的根基。由於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都是那一方水土獨特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它又是人們鄉土情感、親和力和自豪感的憑藉,以及永不過時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

鑑於二十世紀*十年代,我國城市大規模現代化改造中,片面追求濟指標,對城市歷史文化造成的破壞已不可挽回。這一次,在新農村建設起步之時,應以全面的科學的諧調的發展觀,將文化遺產的保護,率先列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之中。千萬不要再出現城市改造的文化悲劇,把“新農村”變為“洋農村”。

我國現在有大約兩千個縣,一萬九千個鎮和三萬多個鄉,六十萬個村莊。文化遺存的狀況和特色保持的程度不一。不是所有村莊都是古村落。

古村落應具備如下條件(即古村落的標準):

1.有鮮明的地域個性。

2.建築格局儲存得較為整體和系統。

3.有較豐厚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

應該說,古村落的保護是困難的。因為它不是文物,不是頤和園和故宮,而是依然活著的古老社群,如今它正在發生“質”的變化,愈來愈多的村落因農民外出打工而出現“空巢現象”。有的古村落年曆久,多已破敗,重修無力;有的在匆匆忙忙開發旅遊,在現階段的旅遊開發中,只有能夠成為旅遊賣點的區域性“景點”,才得到一些維護。而浙一帶濟發達地區,不少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