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共濟,指股東、管理層和員工的集體主義精神,以及組織對社會的奉獻精神。
九是致力於人的成長,不僅指員工的職業成長,還指其個人成長、精神成長。即不僅是作為員工的成長,而是作為“人”的成長。
十是建設社群,透過僕人式領導者個人對具體社群的奉獻,帶動大家重建社群。格林利夫認為大型組織衝擊了社群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級領導人,就是僕人式領導。
韋爾奇的管理“新法則”
對於傑克·韋爾奇來說,四年一個輪迴。
2002年,當安然、世通崩潰,從而引發資本主義世界對大企業CEO的質疑大潮之時,《經濟學人》雜誌5月4日的封面,是一尊坍塌的韋爾奇的全身塑像,大字標題是“偶像倒塌”。
2006後,當新舊商業模式交替和全球競爭加劇,美國商業界在反思自己的管理實踐之時,《財富》雜誌在7月24日的封面,是以“禁止進入”的交通標誌做框的韋爾奇的頭像,大字標題是:“抱歉,傑克!”
這一次被放上審判臺的不是他的道德,而是管理思想。封面上還有三行小字:“韋爾奇的制勝法則/不再適用了/(但是我們找到了新的適用的七條)。”這七條新法則和七條所謂的來自韋爾奇的舊法則一一對應,除舊立新。
新法則一:敏捷為上。對應的舊法則是:大狗通吃。
新法則二:發現利基市場,創造新產品。對應的舊法則是:不做第一,就做第二。
新法則三:顧客至上。對應的舊法則是:股東至上。
新法則四:目光向外看而非向內。對應的舊法則是:精益而且精簡。
新法則五:選用有激情的員工。對應的舊法則是:對員工排名,重用排名靠前的。
新法則六:挑一個勇氣過人的CEO。對應的舊法則是:挑一個魅力過人的CEO。
新法則七:追求“靈魂”,即價值觀。對應的舊法則是:追求“力量”,即利潤。
《財富》的這篇文章站得很高,但是站不住腳。
首先,新法則並不新。比如第一條,就是“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管理專家天天念,至今已覺不新鮮。而強調顧客、激情、勇氣和價值觀又有什麼新意可言?
其次,七條規則並不在一個層次上,先後次序也大有問題。這裡面最要緊的是對“股東至上”和“追求利潤”的批駁,因為這兩點是所謂的盎格魯—薩克遜式資本主義的核心特徵。可惜,因為對這樣深層次的問題的反省是“自發”而非“自覺”的,因此完全沒有抓住要害。
比如對“股東至上”的反駁,所引的哈佛商學院教授庫拉納①(①庫拉納(Rakesh Khurana)為哈佛商學院在組織行為學領域的副教授。)的觀點(創造股東價值變成了創造季度盈利,使得CEO不對未來投資)不是關鍵,所引的管理大師柯林斯的觀點(大多數的所謂的股東只是持股時間很短的炒股者)才算摸著了邊。因為沒有摸到要緊處,所以提出的“顧客至上”就不算找到了正解。
而且,這些新舊規則並不是對立的關係。大狗就不能敏捷嗎?CEO就不能又有魅力又有勇氣嗎?一般認為韋爾奇是魅力型CEO的代表,但是當年因為他在通用電氣大刀闊斧的改革而被稱為“中子傑克”,難道不是勇氣十足嗎?“顧客至上”(且不說“顧客至上”本身不一定就對)和“股東至上”就一定是對立的嗎?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五章 領導力(3)
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管理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沒有任何時候都正確的法則。把管理法則粗暴地劃分為“對”的和“錯”的,是錯誤的。這新舊一共十四條管理法則,都是對的,但是適用於不同的企業和企業的不同的生命週期。
《財富》是把韋爾奇作為一個符號(20世紀美國CEO的化身)來批判,但是韋爾奇同時也是活生生的人,所以他很生氣。而且《財富》還把韋爾奇的接班人伊梅爾特①(①伊梅爾特(Jeff Immelt)為韋爾奇的繼承人,通用電氣現任CEO。)作為投向“新法則”的正面人物來吹捧,更讓韋爾奇生氣。
不過後果不嚴重,韋爾奇只是給《財富》寫了一封信,主要內容有三點。一、《財富》這麼做,是為了跟《商業週刊》(韋爾奇和太太在那裡開有專欄)競爭的下流手段。二、大多數所謂的舊規則,他並沒信奉過。三、大多數所謂